關於「好感力」的分享,已經有幾位創作者在《好說》平台上撰文了,而我想分享是《好感力》讀書會直播中,Amber說的一段讓我很有感的話:
如果你是蘋果,就不要當梨子;
如果你是梨子,你也不要當西瓜。
因為,
喜歡蘋果的人,他就喜歡蘋果;
喜歡梨子的人,就會喜歡梨子;
喜歡西瓜的人,就會喜歡西瓜。
重點是,
你不能強迫一個不吃西瓜的人,他要吃西瓜;
你也不能期待,一個他只吃肉桂蘋果的人,突然有一天他欣賞梨子!
(我必須要說心理師受訓過程中,打逐字稿是痛苦但必要的磨練啊@@)
(圖/Unsplash)
做自己?還是從眾?
還記得聽到Amber那段話時,腦海中浮現幾個字 Be Who You Are。瞬間,自己好像被時光機帶回幾段嘗試〈做自己〉的碰撞歷程中。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關於《鐵達尼號》電影,維基百科顯示《鐵達尼號》是1997年的電影,印象中那時在國外唸書的我暑假返台(澳洲南半球的暑假是1月,可以想像12月聖誕節在海邊的景象嗎?^^),看到報章雜誌、新聞媒體都是關於《鐵達尼號》這部電影,一個讓我覺得最難以置信的評論,大意是:很多人都看過2-3次以上,若你還沒看過這部電影就落伍了…之類的。我第一個反應是:看過這部電影表示跟得上時代嗎?那,如果大家只是一窩蜂地跟著媒體、跟著同儕、不知所以然的跟著去看電影,那到底是為了什麼去看電影啊?
我不介意成為評論中,那個落伍的人!我在意的是,我為何要去做一件事?或者是為何不要去做一件事?這樣的我,或許就是…任性、難搞的人吧!但我只是單純想找到—可以說服自己去做一件事的動機,而一窩蜂從來不會是我的首要選項!因為一群人一窩蜂地做一件事,〈個人的獨特性〉就會在群體中被淹沒了!
社會心理學中用兩句諺語來描述從眾與否的選擇:
(1)做多數人所做的事,人們就會讚賞你—Thomas Fuller。
(2)人們想法相同不一定最好;意見不一致才能讓馬兒跑得快—Mark Twain。
你會比較同意哪一句呢?
(圖/Unsplash)
決定離開工作多年的傳產領域時,好像沒有太多人認同我的選擇與決定。還記得,最後一天上班,去跟跨部門的主管、同事們道別時,大家的一致反應是「你真的要離開?」大家的反應好像在跟我說:「你好不容易做到部主管的職位,中年了才要離開奮鬥多年的職場,工作哪有不開心就要離職?」我只是笑笑的,沒有多做解釋。因為,我自己清楚我決定離開的真正原因;且,我只求對得起自己,而不是去跟他人解釋。
處在歸零、放空期,那時的我離40歲還有段距離,決定跑去當機構內的課輔志工,且相當熱衷在如何讓自己成為稱職的課輔老師,學習摸索如何準備教材和自製教材,我很專注在做我自己覺得開心的事。但我換來的是讓我百口莫辯的指責:「你怎麼會在該奮鬥的時候,選擇了安逸?志工是退休後有錢、有閒的人在做的事,你怎麼去跟人家搶工作?」這句話,講的好像都是事實,所以我嚴重懷疑自己的選擇。
我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
我當然知道,家人朋友的擔心,但看到自己拿掉職場頭銜後,還有能力為一群孩子付出,就很樂在其中啊!我收下家人朋友們的擔心,也很感謝家人們即使不認同我在做的事,但仍默默支持著。幾年後,那句讓我百口莫辯的話變成:「現在,我很羨慕你在做自己開心的事」。我想,我總算可以說:我沒有在可以奮鬥時,選擇安逸;我只是走在一條一般人不會選擇的路上,專注著探索職涯轉換的可能性吧!
(圖/Unsplash)
日文裡有一個我很喜歡的詞「自慢(じまん)」,有讀過 自慢:社長的成長學習筆記 的人,對這個詞應該不陌生。書的簡介寫著:
日文中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專長的事。形容自己的拿手與在行,是不是比別人更好,其實不知道,但絕對是自己最自信、最有把握的事。
自己以跨科系的身份進入輔諮系,從下修的學分班開始,一再聽到教授們提醒:「要找到適合自己理論學派」。但,什麼是「適合自己的理論學派啊?」對心理學派一頭霧水的我,要如何在眾多心理學理論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啊?!半年後,「你說的對,可是…、如果不是為了你、我只是想幫你忙、都是你害我的…」在有讀卻沒有很懂得理論書中,我看到熟悉的白話文(開心啊),我知道這是我想深入學習的理論!論文也決定以出現這些貼近生活用語的〈心理遊戲〉為主題,但我的選擇,很快就面臨挑戰了!
(圖/Unsplash)
後來我才發現,自2004年起〈TA溝通分析〉逐漸消失在諮商心理學教科書中*,也就是說在台灣的諮商心理學界TA已經不屬於流行的理論了。啊!那我要怎麼完成論文和深入學習啊?!即使如此,我仍沒放棄;因為網路上夠多的國外資源讓我燃起希望,原來〈TA溝通分析〉在歐美、甚至在中國,仍是個活絡的理論,只是在台灣消失而已。而後續,在我論文進行中和即將完成之際,台灣陸續開了〈TA溝通分析〉初階和進階課程。所以,我順勢走在繼續學習以〈TA溝通分析〉為主要諮商理論的路上。
我知道非本科系的自己能力受限在哪裡,所以我找到自己可以理解的理論語言,我堅持著自己的選擇,即使這個選擇受到不少質疑,因為處處有熱門的學派工作坊,而我卻選擇冷門的。我比同學們決定的早,過程中未曾想過改變理論學派,而無處可學的挑戰更是刺激我閱讀國外文獻、書籍自學的動機。我想,也正因為有一段自我摸索的自學過程,當參加為期一年的實體進階課程時,我才能有更多深入的收穫吧。
(圖/Unsplash)
究竟自己是堅持還是固執呢?我想或許兩個特質都有吧!但如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寫著的那句話↓,我深刻體會到了!
「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堅持自己真心想做的事,真的不容易!但若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或是當面對他人的質疑就畏縮放棄?那你自己又要如何說服他人,認同你想做的自己呢?
做自己的確很重要,但我想更重要的是,透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喜好和獨特性,找到自己是誰吧!
【本文由「一起,好好說生活」授權轉載,作者:Iming,原文出處:做自己很重要!但,自己是誰呢?】
你沒辦法給沒有的東西
- 延伸閱讀:在婚姻中,也要好好愛自己,不論如何妳都是最重要的
- 延伸閱讀:「退休病」成因與身心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