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味覺可看:神經內科、牙科、耳鼻喉科和腸胃科
五個多月前,接到一位認識多年的球友來電。我們倆相當投緣,但平常各自忙碌,不常聯絡。球友說:「我的味覺不見了,吃東西都沒有味道,已經兩個星期了,要看哪一科?」我問了她幾個問題,確定這位一向健康的六十多歲球友沒有服用任何藥物或慢性病,於是回答:「味覺受神經控制,先看神經內科,以確定沒有嚴重的神經病變。還可看牙科、耳鼻喉科和腸胃科,看看口腔、喉嚨或腸胃是否有問題。不過,有時不見得找得到原因。」之後,球友未再與我聯絡,我也就忘了這件事。直到兩個星期前參加一個到日本的高爾夫球旅行團,遇到了這位球友,見她明顯變得清瘦,才想起她的味覺問題。
原來是得了「乾燥症」
原來神經內科、牙科、耳鼻喉科和腸胃科,她都看了,做了許多檢查,卻都查不出原因。喪失了味覺,食而無味,讓她完全沒有食欲,情緒低落,體重在三個月內掉了四公斤。但她還是打起精神來為家人做晚餐,憑著記憶,知道要放多少調味料。而且嗅覺不受影響,仍然可以聞到食物的氣味與瓦斯味。後來,她有位朋友得了「乾燥症」,在風濕免疫過敏科接受治療。這位球友雖然不覺得口乾眼澀,但想到看了那麼多科都找不出原因,不妨試試。沒想到醫師為她安排了許多檢查後,告訴她是罹患「乾燥症」,讓她服用治療乾燥症的藥物。結果效果不錯,一個月以來,她開始可以嚐到甜味,食欲逐漸恢復了,心情也跟著好轉。
「味覺障礙」,有時找不出原因
人的味覺有酸、甜、苦、鹹和鮮味(類似味精)。特別的是,辣並非味覺,而是一種痛覺,所以球友在喪失味覺時,仍然可以感受辣味。「味覺障礙」包括味覺喪失、味覺減低、味覺錯置(味道不對)和味幻覺(口中沒食物,但覺得有味道)。根據美國二○一二年的一項大規模調查,約五%的人有味覺障礙,且老年人較多。雖然味覺障礙的情況不常見,也非致命疾病,但是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有時也找不出原因。
食物入口後,需要唾液的拌合,才能讓味蕾感受到味道。人類有七千五百至一萬個味蕾,而每個味蕾約有一百個「味覺感受細胞」,其生命的半衰期是十天左右,不停地更新。「味覺感受細胞」不僅分布於舌頭表面,也存在於口腔、咽喉和食道中。司管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的是第七對腦神經(顏面神經);舌頭後三分之一是第九對腦神經(咽喉神經);而咽喉和食道則是第十對腦神經(迷走神經)。這三對腦神經在接收來自味覺感受器的訊息後,往上傳至腦幹的神經核→視丘→杏仁核→最後抵達大腦的島迴與額葉,我們才能感受到味覺。
在這段複雜的神經傳導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味覺不正常。例如顏面神經麻痺者,可能會出現同側舌頭的味覺消失。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氏症等,也會有味覺減退情況,但是因疾病本身的症狀如手抖等較明顯,所以味覺變化常不被注意。
藥物、病變和其他疾病,也可能影響味覺
除了神經系統外,還有許多情況都可能會影響味覺。
一、藥物:很多藥物都會影響味覺,以抗癌藥物最為常見(在前作《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一書中,我寫了篇文章〈失掉的味覺令人回味〉,便談及自己曾因做化療而遍嘗各種味覺障礙)。而通常在停藥三至六個月後,味覺會自行恢復。
二、口腔和咽喉局部病變:如口腔衛生習慣不好,或唾液減少、咽喉胃酸逆流,或是做了局部放射線治療的影響等。
三、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過低、慢性肝炎或腎病,以及乾燥症等。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唾液腺和淚腺分泌減少,而出現口乾、舌燥、眼澀等症狀,有時會出現疲勞或關節痛。由於味蕾需要唾液的潤滑與拌合食物,才能感受味覺,因此當唾液減少時,味覺會消失或降低。
打電話給我的這位球友並沒有出現乾燥症的常見症狀,而是以味覺喪失來表現,比較特別。因此當她說:「醫師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診斷出來,讓我好受苦。」我回答說:「換個角度想,這段期間,醫師替你排除了身體其他系統的疾病,最後做了正確診斷,而且有效地治療,可真是幸運。」
精選內文經 寶瓶文化 出版授權
摘自作者:劉秀枝:《你怎麼看待老年, 它就怎麼回應你》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