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你是會溝通的人嗎?那在網路世界中,你是會溝通的人嗎?在哪一個世界裡,你比較會溝通呢?
此次講座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透過「對話訊息」來關心對方。感謝中山醫大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向陪伴身心障礙學生的同儕輔導員分享。
同儕輔導員在陪伴身心障礙學生時,通常是透過LINE進行溝通,但大部分的話題都只是日常上的對話,有時頻率還只有久久回一次,因此他們不知如何才能建立更好的關係?
我是屬於需要做好準備,才能夠表達的人,因此經常需要文字幫我整理想法。在網路世界裡屬於非即時的互動,我比較能夠提起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比較有時間可以思考,跟修改表達的文字;但在現實生活是立即性的互動,會讓我比較緊張、難以放鬆,對我來說挑戰與壓力較大,不過「見面三分情」,現實中彼此會比較留臉面、客氣,彼此都會比較願意協商。
近幾年網路社群興起,許多聯繫都在社群媒體裡進行,但文字看不見肢體語言與表情,少了溫度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誤會,甚至有網路霸凌的產生。我自己經營的病友社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起衝突,就連很少與人吵架的我,也曾經在某一個社群裡跟別人起衝突,可見在網路上的溝通,要更加謹慎與留意。
此次課程地圖,如下:
表達之力
當我們聽懂對方的心思後,等於找到溝通的橋樑,就能思考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姿態走上橋梁,與對方開始進行對話。
(一)傳導媒介
表達的管道有很多,不是只有文字或語言,還有肢體語言、語音、圖案、影音、歌曲…等等,都是很不錯的傳導媒介。
(二)故事能力
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從故事中獲得學習與感動,但是我們只喜歡「好聽」的故事,那什麼是好聽的故事呢?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 最短時間找到交集:在追求效率的時代,人們是沒有太多耐心的,無法專注太久的時間,因此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讀者/聽者的注意力,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出彼此的共同點。
- 最少文字走進心裡:即使找出共同點引人入勝,但劇情太長也會使人分心無法專注,我們要用最少的文字,從最簡短的路徑走進對方的世界。
- 輕輕留下深遠念想:故事很淺很短,但寓意很深很遠,並且在生活中泛起陣陣漣漪。
(三)結構能力
說故事,就像是寫文章一樣,需要起承轉合。一開始需要吸引聽者的注意力,再來的故事必須有轉折,並且主角試著克服與面對困難,最後與聽眾的內心產生意義上的連結,促使聽眾行動與改變。
- 起:開門見山、留伏筆。
- 承:主角、時間、地點、事件、目標。
- 轉:缺陷、對手、衝突、困難。
- 合:克服、感動、學習。
- 連:引起共鳴、擷取意義、使用問句。
- 動:具體、簡單、條列。
(四)畫面能力
無論在現實生活或是網路上,我們都可以強化視覺的感受,讓文字或語言更具臨場感。
- 音調高潮迭起:音調必須隨著文字而起伏,才能持續吸引聽者的注意力,否則就像上課講話低沉且平穩的老師一樣,具有催眠入睡的效果。在網路世界中,我們可以用文字加註音調,如:「啊~(尖叫)」。
- 速度快慢合宜:太慢或太快都會影響聽者,因此我們必須掌握說話的速度,使聽者不費力。在網路世界中,我們可以用標點符號來展現速度,如:「這…我…。」、「我很驚訝!」
- 肢體動作輔助:肢體的展現,可以讓聽者同時有視覺上的享受,但也注意不要過多的小動作,或與表達不符的動作出現,否則就像是圖文不符的情況表達。在網路世界中,我們可以使用貼圖或圖片,來增加畫面感。
- 重點放慢回放:特別想強調的部分,我們可試著放慢說話的速度,或是多說三次來強調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再次抓住聽者的注意力。在網路世界中,我們可以使用標點符號來放慢,例如:「我~好~想~你~」
三思而後行
最後,我們在對話時,在腦海裡需要思考的三件事情。
- 現在聊的內容:是自己想聊的,還是別人想聊的?
- 目前對話的量:自己說得多,還是別人說得較多?
- 此次聊的目的:需要被理解,還是需要建議分析?
在對話過程中,隨時提醒自己覺知對話的歷程發展,並依據雙方需求做出適當的調整,讓對話順利開展與落幕。
【本文由「胡瑋婷」授權轉載,原文出處:如何建立關係:透過「對話訊息」關心對方(表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