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人過五十,很多人開始讀懂這句話,也開始如同莊子一樣,做個和光同塵的人。愈來愈不起眼,愈來愈不願意跟人計較,只願跟隨自己的心,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愛自己最想愛的人,過自己最想過的日子。
(圖/Unsplash)
不跟得過且過的人計較
《菜根譚》說到:「閒時吃緊,忙時悠閒。」意思是君子清閒時要有緊迫感,忙碌時要有悠閒的情趣。如此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有閒庭信步的從容心態。
人過五十,人生大事都應已經安排妥當,關於工作、家庭、孩子,有的已經塵埃落定,有的正在按部就班實施,哪怕與自己的理想有差距,但好在一切都已經安排上了,再差也差不了多少。
此時,如果身邊總還有些「不成熟」的朋友或親人,三天兩頭找你尋求幫助,不是借錢,就是要幫忙出主意,就要懂得「事不關己」的道理。
一個得過且過的人,從來不會對生活做任何規劃,總是事到臨頭才措手不及,東扯葫蘆西扯葉,想盡辦法糊弄過去。
年輕的時候,一切都還來得及,還有大把的機會找到命運的轉機。但人過五十,如果繼續瞎忙,既浪費錢財,也耗損身心健康,實在傷不起。
因此,要學會遠離這些得過且過的人,哪怕是最親密的朋友、血緣關係最親近的親人,也不要再多管閒事了,任其自生自滅吧。
(圖/Unsplash)
不要與小人計較
與小人鬥,你永遠都會輸。
就像很多宮廷鬥爭的劇情一樣,你愈是剛正善良,愈是會被小人當作敵人。而小人們之間最容易結盟,一致對抗你的君子言行。
這些都是人性的弱點所決定的:沒有誰願意受到束縛,沒有誰願意放著便宜不佔,沒有人甘願把升職加薪的機會拱手讓人。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說到底是互惠互利,有利可圖。一旦你的言行舉止、處事原則底線,成為小人們爭名奪利的反作用力,他們便會不遺餘力地要將你排擠出局。
小人的嘴臉最容易看出,唯利是圖、翻臉不認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人過五十,不要再耗費心力與小人計較了。
其一是「讓」:「千里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小人貪圖小恩小惠、蠅頭小利,讓他得點好處,寧可自己吃點虧,都很划算。
其二是「疏」。不與小人走的親近,不管他權勢多強大,不巴結、不討好、不得罪,保持著疏遠的距離,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也能相安無事。
(圖/Unsplash)
不與偏執的人計較
曾經看過一篇小說《一個好人之死》,講述一樁離奇兇殺案,一個大雞公認的好人被殺死在家中,面目全非、慘不忍睹。兇手很快就被抓到,如實供認了罪行,而他的殺人動機令人匪夷所思:「誰叫他是個好人呢?」
原來一個人太好,好得無可挑剃,也會成為一種罪惡。因為在無形中,他愈好就會愈顯示出周圍的人愈不好。久而久之,那個「相形見絀」的人便覺得無處遁形,繼而喪心病狂,對一個無辜的好人痛下殺手。
人過五十,不要再與偏執的人計較了。
正如《菜根譚》裡所寫:「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淡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與偏執的人來往,自身的性格特點要藏、要減,甚至要學會「逢場作戲」、「同流合污」,如此一來,才不會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圖/Unsplash)
結語
人過五十,在人際交往上就要開始學著做減法。那些讓自己覺得耗費精氣神的人,都是一種嚴重的自我消耗,非但不能幫助自己有所精進,也無法讓自己獲得愉悅和寧靜。
「上與造物者遊, 而下與外死生、 無終始者為友。」這是先賢聖人莊子的理想與追求。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 延伸閱讀: 年過五十,最高級的社交是斷捨離
- 延伸閱讀: 往後餘生,別再對這些人好,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