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qrcode
  1. 首頁
  2.  »
  3. 安可學新知
  4.  »
  5. 讀知識
  6.  »
  7. 不停碎念好煩呀!他可能老了病了,試試這3種相處方式

不停碎念好煩呀!他可能老了病了,試試這3種相處方式

「當人一旦感到安穩妥當,心中就好像有個開關頓時鬆開了一樣,不再需要用碎念來處理身心的不適。」

「我待會兒要出門,晚上跟同事有約。」芯婷說。
「要去吃什麼啊?」老媽坐在沙發上,開始進行拷問。
「公司辦的慶生會,好像是吃燒肉。」芯婷老實回答。
「年輕人就是不懂得愛惜身體,吃燒肉不健康。」老媽開始碎念。
「氣象報告說晚一點會下雨,妳雨傘帶了沒?」窗外烏雲滿天。
芯婷把雨傘從包包裡拿出來晃了晃,表示自己有帶傘。
「怎麼帶這支?這支傘是防曬的。雨太大就不好用了,換一支。」芯婷從善如流,趕緊換了一支強壯粗勇的大傘。
「外套帶了沒?下雨,氣溫就會降低,要帶件外套。」老媽繼續碎念。
芯婷再從包包裡拿出預備的薄長袖外套。
「這件不行,這件太薄又透風。要帶那種防風的,最好是有帽子。」沒想到老媽還是不滿意。
「好,改這件比較厚的。那我出門囉。」芯婷立馬換了件風衣外套。得在頭更痛之前,速速出門去。

本來就愛碎念

年節期間,是許多子女感到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時候。長期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許久不見家中長輩了,他們計畫回家過節,期待可以團圓,共享天倫之樂。可是回家之後,父母便開始碎碎念。
見你身形變瘦,就說你是不是三餐都不定時,還是淨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你休假在家,晚睡又晚起,就念你生活沒規律、太懶散。遇到要出門的時刻,就說你衣服穿得不夠,或穿這樣不好看,頭髮應該要弄一下,更不要說催婚、催生了。而且睡得夠不夠,吃得飽不飽,都是照長輩的標準來訂的。
子女一聽到這些話,心裡想著自己都已經四、五十歲了,還是被當作小孩來看待,彷彿回到得唯父母命是從,事事要按父母的規定走的年代。子女常常覺得厭煩,甚至氣得跳腳。
討厭被碎念的子女,可能採取消極抵抗的策略。他們一回到家,就讓自己待在房間裡。他們能不跟父母互動,就盡量不接觸,以免讓父母有機會念自己。當然也有些子女採取攻勢,跟長輩鬥嘴、辯論。有時擦槍走火,就產生口角、衝突。
父母學著尊重子女,子女學著體會父母背後的心意

遇到事情會碎念個不停,可能是表示人對一件事情感到擔心,藉由這個動作來舒緩他的焦慮,但如果他擔心的事沒有得到解決,就會讓他們更加焦慮而反覆碎念。
很多長輩是靠這些瑣瑣碎碎的問題,來確認「你現在是不是過得好」,「是不是有什麼可以幫忙的」。長輩的心中一旦累積了擔憂,就會忍不住挑剔,忍不住碎念,他們執意認為這些叮嚀是為了你好。
雖然父母起心的根本可能是善意的,但隨著子女長大,子女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業與知識,這些與父母所理解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是父母還是習慣用過去那種方式與孩子互動。
他們害怕子女受傷、害怕子女吃虧。他們認為子女這樣做不好,要那樣做,才會更好,他們希望子女照著自己期待的方式做。因為父母可能認為一定要這樣,他們才會覺得安心,也才會覺得有安全感。
但當子女的反應與父母預期的不一樣,這就會讓父母覺得無法預測,反而加重了他們的不安感,然後就是更加碎念的循環。然而,子女所感受到的,卻是父母不了解、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想像以前一樣掌控自己。
但子女早已是成年,甚至是壯年的獨立個體,他們想要的是做自己。當子女已經長大,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生時,他們想做的,也需要學習的,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樣的親子之間,其實並不是缺乏愛,而是缺乏相互尊重。真正不在乎的人,也就不會碎碎念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建議父母試著學習尊重子女、信任子女,尊重子女有他們自己認同的生活方式。
當父母碎念時,子女厭煩歸厭煩,生氣歸生氣,但我建議子女試著去體會父母背後的心意。子女還是可以做自己,因為這不代表不愛父母。
就算不按照父母想要的方式去做,也不代表子女就不會獲得幸福,更不代表彼此沒有情感。我做我自己,你做你自己,但我依然愛你。 
祖孫

老來愛碎念

有些長輩,則是上了年紀才會出現碎念的「症頭」。
接下來這個場景,大家應該也都不陌生。某個舒爽的晚上,吃過飯後,從國中校長一職退休下來的歐伯伯,與全家人聚集在客廳。就像數以千萬計的台灣人一樣,他們打算坐在電視機前,享受歡聚的時光。
節目上,出現幾名搞笑藝人正在演出互相惡作劇的戲碼,歐校長開始數落:「惡作劇這種風氣真是要不得,很多人都不分輕重,哪一次弄假成真就糟糕了。看不出這有什麼有趣的。」
廣告時間,穿著美麗、端莊的女星,正在推銷最新的高科技家電用品。歐校長又不以為然了:「冰箱就是拿來冰東西的,省電、容量大就好了,要有製冰機功能做什麼?又不是天天在家裡開趴?這些功能加上去,變貴太多了。如果是我,才不要買。」
轉台到音樂歌唱節目,參賽者正哽咽地談起練習準備的辛酸,以及不被家人看好的委屈,歐伯伯又有意見了:「這個人唱得很好聽,唱歌就是要這樣唱,但是唱歌當興趣還可以,想當歌星不容易啊,又不是每個人都會紅。爸爸媽媽不支持是當然的,會擔心啊。以後生活過不下去,怎麼辦?」
轉到新聞台,主播開始播報氣象,下週起可能會有寒流來襲。「現在主播也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講個寒流,也一定要講什麼霸王級寒流,好像不這樣講就沒人要看一樣。上次也是這樣講,結果一點都不冷,害我穿了好幾件衣服出門,熱得要命。」
歐伯伯的兒子不禁在心中吶喊,可不可以不要再碎念了,看個電視也不能安寧。無論轉到哪一台,你都有意見,什麼都能嘮叨,什麼都能評論,什麼都能碎念,實在是受不了。才過了一個小時,兒子就趕緊找個理由,逃進房間了。
觀察發現,碎碎念的原因,可能是情緒上的負面能量累積需要釋放,或是生活缺乏其餘的樂趣或重心,當沒有完善的退休計畫,也沒有參與外在社團的動力時,許多人就轉而對著周遭親友碎碎念,來緬懷往日時光,不只是對著電視機,有時甚至對著空氣,都能傾瀉負能量。
不過,這也可能是對於自己存在感低下的一種反應。因為過了大半輩子的人生,步入老年,自己卻不再是家庭中的主角。那些嘀嘀咕咕、那些雜念,某種程度會讓他們覺得「成就感」提升,「存在感」提升,「參與感」提升。

病後變碎念

但如果是受傷或生病後變得很愛碎念,那麼,可能是受傷或疾病引起的身體不適,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減退,而這會促使他們對身體的老化、疾病帶來的失能,產生擔憂。
例如,發作過心臟病的長輩,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一會出現恐慌、焦慮的問題。他們會莫名地擔心心臟病下次不曉得什麼時候還會再發作,他們擔心要是發作了,該怎麼辦,要是旁邊沒人來救,會怎麼樣。
生病的經歷,也會讓人對於健康相關議題變得過度擔憂,從而形成碎碎念。
例如肝臟疾病的患者,倘若看到你熬夜過後,臉色較差,就會碎念你是不是睡眠時間不夠,這樣會傷肝。
如果你參加聚餐,喝了點酒,他也會念你這樣不好,會傷肝。看到你在吃藥,更會碎念說吃藥太多不好,會傷肝。這些原本是他心中的擔憂,甚至是他對過去自己不愛惜身體的後悔,都成了碎碎念。
這種情形的碎念,需要我們用同理心去感受。他們或許只是需要堅定的安慰,甚至是我們用強硬的口吻來回答,這都比起不理不睬,或避而不答,反而會讓他們更安心。
當人一旦感到安穩妥當,心中就好像有個開關頓時鬆開了一樣,不再需要用碎念來處理身心的不適。

面對愛碎念的長輩,有幾個方法,不妨試試看。

方法一:使出LINE魔法,碎念變無聲

高婆婆是傳統的家庭主婦,她的一生都以持家、照顧子女為重,也總是為了後輩操心太多。從年輕到老,家人無不覺得她很「雜念」。
以往高婆婆總是會打電話來,一再重複各種生活中的瑣事。衣服要洗、鞋子要換、出門要鎖……或是再三交代已經講過上千次的內容,但講的事情大多不是很緊急的事,例如,又想到了哪些事沒做,或是又聽到了哪些傳聞或小撇步。每次電話一講,高婆婆就至少是半小時的碎碎念轟炸。
但有趣的是,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和通訊社群軟體(LINE)的出現,就解救了高婆婆一家。因為家人成立了一個家族群組,他們也教會高婆婆如何使用手機。
家人告訴高婆婆,如果有什麼重要的事,可以「打字」傳訊,或是「拍照」張貼在群組上,也可以「錄下語音」。
這樣就減少了高婆婆直接打電話,帶給子女的煩擾,子女也能在空閒時才回覆。不管想不想聽,子女都可以來張可愛的貼圖,加以回應。這讓高婆婆覺得有人回應她,她感到非常開心。這就是新式科技產品的妙用。

方法二:孫子大王牌,轉念消碎念

水龜伯是個大嗓門的老師傅,急公好義,熱心成性。水龜伯的媳婦懷孕待產,水龜伯不停叮囑媳婦別亂走動,好好養胎,這個事不要做,那個重物不要提。
水龜伯的產後規矩更是一籮筐,而隨著孫子逐漸長大,水龜伯也開始對養育孫輩的方式有意見。
「黑白字卡不錯,嬰兒音樂也不錯,但從小就聽英語CD,有用嗎?」對於水龜伯經常性的碎念,兒子、媳婦盡可能耐心聆聽,避免與之爭辯。
但下班回到家,已經很疲累了,還要接受父親善意的洗禮,實在是吃不消。後來孫子開始牙牙學語,水龜伯的媳婦靈機一動,就請他擔任孫子的台語小老師。媳婦訓練兒子從小和爺爺聊天,轉移爺爺的注意力。
小小嬰兒正是需要與人多互動的時期,正巧滿足了爺爺喜歡碎念、說教的需求,皆大歡喜。

方法三:轉移注意力

除此之外,也可以試試只要一聽到父母碎念,就立刻找個藉口,例如倒茶水,或是遞水果,讓老人家喝水潤喉,吃點水果,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然後再趁機開啟新的話題,避免在同一個主題上繼續打轉。
這個方法對於上了年紀,注意力與集中力已開始退化的長輩,挺有效果的。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
精選內文經 寶瓶文化 出版授權
摘自作者:蔡佳芬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一書

 

qrcode

關於作者

更多最新文章

Keep in touch

聯絡我們

新聞稿提供
joyce@encoredays.com

業務合作
nicki@encoredays.com

其他需求或意見
ask@encoredays.com

投稿
ask@encoreda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