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時,有時會需要引用調查統計數據,然而生硬的文字,總讓人感到乏味,若讀者根本無法自行消化,便會感到文章內容與自己無關。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組織會製作懶人包,以圖文解說的方式,幫助讀者更輕鬆地理解生硬數據背後的意義。
「數字具象化」的寫作方式,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樣的問題。
所謂的「數字具象化」,是將難以理解的數據資訊,以更貼近民眾生活的文字、類比某些現象的方式呈現。
-
以104調查數據舉例,純數字統計寫法如下:
「104人力銀行觀察10.9萬名即將在今年大專或研究所畢業、且最近一年有更新履歷表的求職會員,有3萬9千人,在今年第一季曾主動應徵正職工作占整體35.6%。」
使用數字具象化寫法:
「距離畢業季還有兩個多月,但104人力銀行調查發現,已有將近3萬9千名應屆畢業生主動應徵正職工作,占應屆畢業求職會員的三分之一,等於每三個畢業生,就有一人提早卡位找工作,平均每位『早鳥』已主動應徵12次!」
第一種寫法比較是客觀描述事實,第二種則是把數字轉化成一般大眾好理解的「具象化」,比如將提早卡位求職的畢業生形容為「早鳥」,以及將「35.6%」變成三分之一,並以具體的「每三人就有一人」的描述,帶出緊張感與具體的感覺。
-
再舉一個關於「生育率」的例子。
大部分的人都覺得生育率與自己無關,尤其是年輕人,一旦把生育率與老年人扶養比牽連起來後:
2010年時,6.9個人只要撫養1個老人,但到2025年,每3.4個人就要撫養1個老人。」
(資料來源:國發會)
這樣強烈的數字,年輕人會立刻聯想到生活重擔壓在身上,非常有感,甚至想到二○四五年,自己已經是中老年人時,很有可能只剩下兩個人養自己一個老人,對於生育率也會有更切身的感受了!
-
再舉一個「舊衣回收」的例子:
「環保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舊衣回收量逐年上升,十年間成長約1.3%,2020年舊衣回收量達到7萬8千多噸;但其中有3成的回收衣物共2萬3千噸,最後仍是燃燒銷毀,並未回收再利用。
而這些銷毀的衣物,疊起來約有10座 一○一大樓高。」
全文請見:
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279
像這樣的寫法,就很容易在一邊閱讀時,腦海裡一邊出現「10座衣服疊起來的一○一大樓」,就好像鄉民常說的「這張照片有聲音」一般。
除了寫作外,企業也常常以「數字具象化」塑造品牌形象。
如gogoro 在官方網站上,顯示截至二○二二年五月累積總里程數為「5,245,025,929 公里」,這麼龐大的數字,讀者一般很難想像到底有多遠,但下方補充,總計可以繞地球約「131,125 次」,很快就可以想像、感嘆「哇,好遠!」,因為「地球很大」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因此舉
親近的例子,便可以讓人更好理解。
除了寫文章,在做簡報時,這也是非常好的比喻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