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住在華爾登湖畔寫成的那本書《湖濱散記》,引起很大的震撼和迴響。為了體會梭羅一個人在華爾登湖畔隱居兩年時如何獨處,我特地於二○一四年一月到華爾登湖畔他曾經隱居的地方去體會一番。華爾登湖位於美國東岸麻州的康科德鎮的郊外,被很多樹木環繞,是與世隔絕的一座湖。站在梭羅曾住了兩年的地方,我問自己,要我一個人在那個地方隱居兩年,有沒有可能?我會有什麼感覺?從小在台灣生長的我,舉目所及都是人,看人是我的愛好之一。因此,我對自己說,我做不到。而梭羅白天外出講課或訪友,並不是日夜都在湖畔。
後來我進入康科德鎮,那是梭羅出生長大的一個小鎮,也拜訪了梭羅的家,以及美國思想家和文學家《論自然》的作者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紅字》的作者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及《小婦人》的作者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等人的家。除了拜訪了這四位作家生前的居住地,我甚至還拜訪了他們長眠的山谷。康科德鎮是一個有意思的城市,非常體貼的把四個作家的長眠之地安排得很靠近。這樣一來,連死後要談論想法或寫作,都有適當的伴可以討論。因此,不論是隱居或共居,在精神上,梭羅都不寂寞。甚至連長眠的地方,他也有其他三位作家為伴。
人無法離群索居
這就表示了,我們是人,我們很難離群索居。但我們隨時都要獨處,因此,我們得培養獨處的能力。我們得承認,獨處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獨處時,一個人要能夠自在,非要有很強的定力和沉靜的內力不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需要有獨處的時光。有的人獨居,獨處的時間就更長。而有伴侶或家人共居者,還是會有獨處的機會。無論對東方社會或西方社會來說,獨處,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而且,以傳統角度來說,東方社會對於單身者,總容易給予異樣的眼光,好像不成群結隊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不過,就算是獨居,也總有一些朋友和家人;一個人居住,也還是會和朋友相處,或一起旅行,一起做些什麼事情。獨處,不必然就會寂寞。獨處也許是一種孤獨的境界,但獨處和寂寞之間,並不能劃上等號。一般來說,作家擁有較強的獨處能力。說我好了,在寫書期間,我就喜歡獨處。在獨處下,我的思考更深入,我的創作力更強。但在平時,我是很人來瘋的人。那也表示,在很多人與我一起時,我無法靜下來專心寫書。充气水上乐园
獨處:駕馭自己的心
我的一位朋友退休時,慌亂得很。他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獨處,後來,他發現獨處很簡單,獨處也很自在和快樂。「你怎麼學習獨處的?」我問他。「獨處最難駕馭的是自己的心。」他說。
他告訴我:「儒家講求道德的人生,道家是藝術的人生,佛家於世間則力行慈悲喜捨。仁義禮智信、逍遙自然清靜無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若能調和做為個人的參考,是不錯的主意。宗教信仰也有助於老年獨處,任何宗教均可,藉由禮敬、禮拜或禱告等都能讓自己安詳平靜。畢竟學習或參與任何活動之餘,總是得回歸獨處。」他還告訴我,淡泊寧靜 + 捨得 = 老年獨處 + 維他命。
獨處,是每個人都該具有的現代生存能力。不論是自願獨處,或被迫獨處;不論是住在城市中,或住在山區小鎮,我們隨時隨地都在獨處,只是大部分時間環繞著一些人,也被一些人所環繞,因此,我們忽略了自己其實正在獨處。
獨處:就是要愛自己
要獨處得好,首先就是要和自己相好。要能夠和自己相處,就要喜歡自己,這點很重要。而要喜歡自己,就要先養成接受自己的能力。怎麼接受自己?長處,要欣賞;短處,要包容。在接受自己時,還要不挑剔自己,不批判自己。有些人對別人讚美,也欣賞別人,但好像就要隨時批評自己這個不好那個糟糕,以顯示自己的謙卑,我覺得那樣太矯情。我的想法是,誰是完美的人呢?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也沒有完美的人,何必對自己吹毛求疵呢!
不喜歡別人的人,通常也不喜歡自己;和別人相處困難的人,通常也和自己相處困難。反過來說,因為不喜歡自己,也就不喜歡別人;因為和自己相處困難,也和別人相處困難。像這樣的情況,就要先突破自己的防線,問問自己,為什麼不喜歡自己?自己有哪些地方讓自己看不順眼?為什麼會不順眼?是否個性上太挑剔了?花一些時間和自己對話,把自己內心的那份對自己的憤怒抓出來,審判一下。該痛就痛,痛過就好了。而且要努力給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居家環境,讓自己身心愉快。
要找到內心底層的憤怒時,一定要先瞭解自己,究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瞭解自己後,接受自己,也試著喜歡自己。如果真有那麼討厭自己的地方,想辦法修正就是。該拋掉的壞習慣,也不必捨不得,就拋呀!如果是太多慾望讓自己過不去,不妨回到內心深處去看看,為什麼自己有那麼多慾望呢?解決自己的慾望問題,你同時就會解決很多人生的疑難雜症。如果你是一個喜歡鞋子的人,買了很多鞋子,甚至一整個房子都是鞋子,你有可能不但無法享受那些鞋子,反而會被那些鞋子壓迫,何喜之有?
培養愛自己的能力,是終其一生不能少的能力。每個人都該努力學習這種能力,才能開始喜歡自己,和自己相處得更好,這樣就不怕獨處了。討厭自己的人,看什麼都不喜歡,包括不喜歡這個世界。但,沒有人能逃過自己。你不喜歡別人時,走開就是。但你不喜歡自己時,你能逃離自己嗎?不行。如果你不喜歡你身處的環境,包括社會和國家,那麼,就去改變。如果你無法改變,不妨就去適應。如果無法適應,就想辦法搬家。至於要搬到哪兒,就自己看著辦。
對我來說,隨遇而安是很重要的。走到哪兒,就喜歡那兒,隨遇而安就是。當年紀從三十到四十,要隨遇而安;從五十走到六十,或者到七十或八十,甚至到了九十、一百歲,我還是要隨遇而安。要喜歡我當下的年紀和狀況。
獨處時,怎麼讓自己舒服些呢?以下是我個人對獨處的作法:
(1) 冥想
獨處,第一個可以讓你快樂的,是冥想。一個人可以冥想,多人一起也可以冥想。而獨處最好的,無非是可以冥想、沉思,或打坐。你相信冥想的力量非常非常巨大,能影響人的快樂和健康嗎?你知道這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是誰嗎?
根據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心理暨精神病學教授李查.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長期冥想打坐者在精神練習時自發產生高幅度同步伽馬波〉(Long-term meditators self-induce high-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 during mental practice)(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26201/)研究,西藏的喇嘛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最主要的原因是,西藏喇嘛最常冥想,研究出來的結果是,他們的左右腦的比率是最高的。而這個長達十五到四十年針對八個西藏喇嘛和十個未曾打坐冥想的學生在冥想時做比較的研究,發現喇嘛們的伽馬波非常高。戴維森教授用腦電圖(EEG)測試和腦波掃描測量這群喇嘛們和學生的大腦所發出的伽馬射線做出了結論。左右腦比率高,就穩定,就快樂。不只這樣,連健康都受到影響。愈快樂的人就愈健康,這也是來自於左右腦比率的關係。
而左右腦比率是可以透過行動改變的。冥想,就是具體的例證。
為什麼左右腦比率高會讓人快樂呢?主要是,左腦前額葉的中心是處理好的感覺,當活動是在左腦時,左腦被壓抑,感覺就憂鬱,傾向於負面;而右腦前額葉的中心是處理壞的感覺,當活動在右腦時,右腦被壓抑,人就感覺很好,是正面的傾向。所以,出生後愛哭的小孩,就是左腦在活動。
戴維森後來針對西方人連續做了八個星期的腦部研究,讓那些人冥想,活動結束後繼續追蹤,他發現那些人的情況都進步了。
另外,史丹佛大學神經學家科尼深(Brian Knutson)也針對西藏喇嘛們打坐冥想和憐憫慈悲之間的關係, (Stanford studies monks’ meditation, compassion)(http://www.sfgate.com/health/article/Stanford-studies-monks-meditation-compassion-3689748.php),用MRI掃描做研究,影像顯示喇嘛們的基底核擴大。而更早之前(三十年前)麻州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卡巴心(Professor Jon Kabat-Zinn)也針對慢性病人做六星期的打坐冥想減壓緩痛做研究,都發現打坐冥想效果大。冥想對進入老年的成效也很可觀。
一個人獨處,練習冥想,效果應該是可以預期的,只要專注在呼吸上就行。每天早晚各冥想三十分鐘,會讓自己快樂又健康,還不花分文。
(2) 看電影
從二十幾歲開始,我就培養了一個人到電影院看電影的嗜好。第一次我自己要走入電影院,覺得怪怪的,好像渾身不自在。後來,多看幾次電影後,就覺得喜歡了。不必邀人一起看電影,反而更自在,要看早場、晚場,或下午場,都隨自己的意。
(3) 旅行
說到旅行,我也是二十歲時就開始一個人背著背包走天下。一個人在異國的機場,搭車入城,尋找旅館,一個人住旅館,也一個人吃飯。然後,帶著地圖,就開始按圖索驥的旅行,找自己喜歡的地點去探索。一次長達兩個月的異國旅行,大體上都是一個人過的,有時孩子和我同行。偶爾也和人相逢,結伴共遊數日。我也常因一個人旅行,認識一些非常棒的人。就是因為一個人行動,有時候就會更喜歡找陌生人聊天,而和陌生人相處,總是給自己帶來意外的喜悅。對我來說,陌生人是我未曾結交的朋友。
(4) 走入他人的世界
我喜歡找人聊天,不論是陌生人或熟識的人。我會去參加各式活動,有時候還主動問別人,我可否參與那個活動?參與多種活動,會讓自己的身體更好。獨處的人,如果要跳脫寂寞,就要養成主動的習慣。如果你不喜歡安靜,就別沉默,找機會認識人,並對人表示興趣。
●一起玩到老、學到老!最多專屬熟年活動的社群平台
例如前幾天我就去拜訪一位剛認識的朋友,並邀她一起在她的社區散步。當時,我們看到有人在自己家的院子舉辦二手拍賣,便趨前看看。我們一走入那個院子,六十八歲的賈姬立即前來招呼我們,說有一件皮衣非常漂亮,她花兩百美金買來送給孫女,而孫女才穿一次就不要了。「這件皮衣,我才賣二十五美金。如果妳要的話,價錢還可以商量。」我們看看衣服又看家具,賈姬解釋,那些家具是鄰居老先生委託她賣的。聊啊聊,我談到自己是作家,賈姬立刻拉我進入她家,說要介紹她最要好的朋友海倫讓我認識。海倫也是創作者,寫的是歌詞。就這樣,我們幾個人聊天聊得很開心,還互相留下聯絡方式。
(5) 享受獨處
安妮塔的媽媽七十二歲時喪夫,安妮塔在爸爸過世的那天晚上問媽媽,要不要她陪睡?你猜她的媽媽怎麼說?「如果我未來的歲月都需要獨居,那麼,我最好就從今天開始。」安妮塔的媽媽立即接受自己的處境,並沒有唉聲嘆氣或覺得自己一個人很可憐。當然,她也沒有認為這個世界拋棄了她。而安妮塔從爸爸過世後,每天打電話問候媽媽,沒想到有一天她的媽媽在電話中對她說:「妳不要常打電話來,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和隱私,我不要妳觸探我的隱私。」
(6) 讀書
獨處的時候,我多數時候都在讀書。不論我在台北的家,或在美國的家,或者外出旅行,我總隨身帶了不少書陪伴我。讀書,讓我感到快樂。讀書時,總是要獨處,才真能體會書的韻味。
(7) 音樂
讀書的時候,我也聽音樂。在美國,我固定收聽美國公共電台,那兒有許多古典音樂,和全世界最棒的音樂會轉播。交響樂是我的最愛,我喜歡交響樂的氣魄,古典樂讓我身心舒爽,搖滾樂叫我飛翔,鄉村音樂很有人的感覺,我也愛歌劇的盪氣迴腸。
(8) 寫東西
獨處的時候,我還喜歡寫寫東西。即使你不是作家,也可以寫東西。隨身帶一本漂亮的筆記本,記下自己的想法或者觀察到的事物。經年累月下來,有空或無聊時翻一翻自己過去寫的東西,也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過去我寫日記一直是三分鐘熱度,從來沒有完成過一整年的書寫。前幾年,我就訓練自己,非得完成天天寫日記的習慣不可。當我懶惰時,我就提醒自己:「嗨!試試看吧!」當一年份的日記完成時,我為自己喝采,說:「我辦到了。」有了那一年的經驗,第二年我繼續寫日記時,困難度就降低了。
前幾年我在美國阿拉帕契山區爬山時認識了一位女士,她送我一本隨身攜帶的登山記錄。「妳每次爬山時,就記錄一下妳的登山活動。」她如此教我。寫東西的方式可以很自由,很不同,隨手寫一些自己的觀察和感覺,也是很棒的經驗。美國有一位作家,寫了一輩子小說,總是被退稿,從沒有被出版社出版。到九十來歲時,他心血來潮以自己居住的街道為主題寫小說,一鳴驚人。那條街的一頭是基督徒,另一頭住的是猶太教徒,兩邊教徒不相往來,連年輕人約會都是禁忌,他以此做為題材,寫自己的故事。接著,他再接再厲寫下第二本自己的故事,出版後反應也不錯。到九十六歲時寫下第三本他的故事前,甚至有基金會頒給他一筆高額獎金,支持他寫書。一百歲時,他正在寫第四本書,而辭世時,那本書還沒有完成。他的晚年,因為書寫而得到更大的快樂,和對自己的肯定。
(9) 讓自己忙碌
如果獨處時讓你感到被寂寞吞噬,那麼,想辦法讓自己忙碌,找一些事情來做。忙碌,是解除寂寞的最好方法。要忙什麼呢?可以種花蒔草,可以學習樂器、書法、畫畫、拉胚……就看自己喜歡什麼,就學什麼。
(10) 做義工
做義工也是好方法。許多單位都需要義工,尤其醫院、圖書館、博物館、美館等等。還有,自己居住的社區也需要很多義工。我喜歡為自己的社區做義工,那是我認識鄰居的好方法之一。現代人那麼長壽,退休後還有三、四十年,甚至更久的生命,如果全部用來吃喝玩樂,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生命缺乏意義。
《活出意義來》(Man’ s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的作者弗蘭克(Viktor Frankl),他是精神學家,也是猶太大屠殺倖存者,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和許多猶太人被希特勒關在集中營。集中營的日子面臨的是生死交關,而弗蘭克發現,內在生活一旦活絡,就會感到美的存在,有時候,連可怕的遭遇都會因此而忘掉。弗蘭克在集中營時克服了自我的頹喪和數次面臨死亡的威脅,讓他活下來的,是他要完成著作的使命,這讓他創造了意義治療。
意義治療有三個層面:(1) 藉著創造和工作;(2) 藉著體認價值;(3) 藉著自己受苦,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退休,不必然就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讓自己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退休,其他部分則可以繼續當義工或工作,藉此來讓自己活出意義來。除了當義工,也可以創立基金會幫助年輕人,例如嚴長壽退休後到台東創辦教育實驗工程,做得有聲有色;而李家同則成立博幼基金會,針對經濟弱勢家庭的學童,透過「課後輔導」提升其教育程度,進而增加競爭力。他們行,你也可以。
(11) 上網找同好
如果你的個性是害羞的,不喜歡直接和人家面對面,那麼,這是一個地球村的年代,網路一線牽,只要上網找到自己喜歡的社群加入就行了。例如,如果你喜歡搜集古物,就上古物的網站,那兒有許多同好。你可以加入相關社群,和有共同興趣的人在線上聊天。如果你喜歡動物,也可以上動物的網站找到同好。諸如此類。
●一起玩到老、學到老!最多專屬熟年活動的社群平台
(12) 養寵物
寵物,就像家人一樣。有時候寵物比家人更好相處,例如我養狗時,我家的狗兒對我熱情得不得了,一見到我回家,就立刻撲上來,又吻又抱的。想想看,哪一個家人會對你如此熱情?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長大了,就不願意這麼熱情了,不是嗎?但如果你不是很熱情的人,就是喜歡安安靜靜的,那麼,養貓是再好不過了。貓很獨立,不想人家黏牠們。貓總是自己躲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去,偶爾才會想要人家撫摸擁抱一下。養魚也挺好的,如果你不介意付電費的話,養魚看起來賞心悅目,餵魚時,牠們會自動靠上來。魚兒很懂人性,餵食習慣了,以後只要你走近牠們,也會靠過來親近你。
精選內文經 寶瓶文化 出版授權
摘自作者:丘引—《與快樂共老:15個活出自我的後青春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