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學長想讓你知道
「 財務自由 」這個名詞似乎已經被玩的名聲很臭,很多詐騙都用這點欺騙善良的群眾。學長在這篇想回歸財務自由的初衷,也就是「自由」,不論什麼收入等級的人,絕對有資格用很務實的方法追求、或至少更靠近財務自由,學長在本篇就列出四個簡單的心法,與各位一起追逐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什麼?
在開頭我們一定得定義好,它不是指發大財、花錢不手軟的爽爽生活,是指不工作就能基礎的養活自己,因而「取得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你可以選擇繼續現在的工作,也可以選擇做一個薪水相對低,但是你很有興趣的工作。
不過,千萬不要不工作,一定要保持有收入,因為財務自由只是吃得飽、穿得暖、有地方住,也就是養活自己的基礎水準,不代表你的存款足夠應付計畫外的額外支出。
依據每個人養活自己的標準,財務自由的收入水準會有所不同,慾望越低,標準就越低。財務自由可以讓你取回人生的選擇權,但是這一點不簡單,要堅持、節儉、理性學習。如果有人跟你說財務自由很容易、或是照著做幾年內就能達到,那麼它百分之百是詐騙,不會有這麼容易的事情,就算有,那也是本來就有那樣能力特質的人、或是付出常人無法想像的努力才能達到,總歸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照常理判斷,收入越高的人越容易達到財務自由,但實則不一定,因為收入高的人往往支出也高,重點在於收入減去支出後,你能盡可能地留下更多的錢,然後投入到正確的投資上。
為什麼要追逐財務自由
1. 增加「選擇」的權利
很多人會說,「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也不想提早退休,我就一直工作賺錢就好,為什麼要為財務自由做準備」,如果你是這樣的想法,那首先要恭喜你,能遇到喜歡的工作真的很幸福!不過追求財務自由背後的邏輯是理財與投資,追求的是未來某一天需要用錢、需要轉換工作、需要休息的時候,能夠更無後顧之憂,多了更多選擇的權利,與現在喜歡這個工作是不衝突的,況且誰能保證喜歡的工作環境哪一天不會出現變化呢?
2. 我們活的越來越久了
根據內政部109年第32週內政統計通報,國人平均壽命超過聯合國公佈的全球平均,在108年創出歷年新高,平均壽命為80.86歲,且長期呈現上升趨勢,從96年的平均78.4歲一路上升,代表我們是會越活越長命的。
這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因為這代表我們退休年齡的延長。現在青壯年的朋友可能很容易就活到 90 歲以上,所以平均退休年齡也很有機會順延。
事實上,根據勞動部的統計,台灣的實際退休年齡已經從2006年的55.2歲延後至2018年的61.1歲,且在2008年已經修法將強制退休年齡由60歲修改為65歲,理由是降低少子化的衝擊,所以現在青壯年在未來的退休年齡很可能會延至 70 歲或是更晚。
平均餘命的延長至少帶來兩個關鍵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想一直工作到 70 歲嗎? 第二個問題:你有開始為自己的退休金做準備了嗎?回答完這兩個關鍵提問後,有子女的學弟妹就得面對第三個問題,除了存夠自己的退休金,你的財務規劃夠把子女拉拔長大嗎?你還想留給他們一些財產嗎?
如果沒有好好的回答這三題,當我們老了,可能面臨錢不夠用的生存危機,或是得賭未來子女的薪水足夠養活全家讓你安心養老?千萬別忘了台灣普遍低薪,甚至我很懷疑我們能否 70 歲就退休。
3. 科技會讓許多專業職能過期
不論你是否相信,這個世界的變化是越來越快了。從 iPhone 這十幾年來為世界帶來的改變、 Uber造成計程車產業大動盪 及 Airbnb顛覆旅館業以來,你一定能感受得到。
我們現在賴以為生的技能,可能會因為AI的出現逐漸被取代、或是部分被取代,不只是初階技能,許多高階白領的專業職能都有可能逐漸失去優勢。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在「2020 年就業前景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中,就有列出未來十大新興職業與沒落職業,詳情請見經理人雜誌的這篇文章
十幾二十年後,機器人將會大量取代人類各方面的專業工作,可能會有非常多具備專業的人找不到工作。為了避免未來的自己被淘汰,我們除了學新技能之外,也得學習理財與投資,才能在面對動盪的未來時有更堅實的財務依靠。
接下來學長會說明四招,幫助你更接近財務自由,每個人都應該盡可能地追求財務自由,替自己的財務與人生負責,沒達到至少也能工作的輕鬆些,不要讓未來的自己每天被生活壓力追著跑。
【財務自由第一招】保險要保夠
現在這個年代,應該很少人會覺得保險是騙人的吧。保險其實是最能為你迴避未來財務發生危機的好方法之一。保險就像雨傘,你平常花點小錢買雨傘,大雨來臨時就能確保自己不會淋成落湯雞。
舉例來說,假設不幸發生車禍需休養三個月。這時如果有相對應的保險,你可得到住院理賠金、意外理賠金(補貼失去工作收入),保你在住院時能夠安心休養,不用擔心生活或家裡需要錢。反之,如果你沒保險,就要擔心開刀的錢、甚至請看護的錢是否付得出來。而且不能工作的這三個月,你還要拿積蓄來墊家裡的日常開銷。
關於保險 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有一句話形容最貼切:「平時注入一滴水,難時擁有太平洋」。保險是集結買同樣險種的錢,變成專款來理賠這些保戶。由於不是每個人都會在保障期間發生意外,保險公司會計算發生機率來跟每個保戶收取保費。因此你只花少少的錢,就能擁有很大的保障。
這裡要注意的是,保險要買的是保障,不是買儲蓄險、不是投資型保單,你要買的是純種的意外險、醫療險、癌症險等等,將保險的功能單純集中在發生意外時提供保障,這樣得到的保障才會最好。
【財務自由第二招】節流:學習存錢
理財是不論幾歲都應該要面對的課題,你一定聽過「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很多錢財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就花掉了,收入到身上卻沒有留下來,等於工作在做白工。
很多人覺得自己還年輕不用存錢、思考退休,其實這不是個好主意,因為未來我們必須靠自己一輩子賺來的收入來養活退休後的老年期,而隨著平均餘命的延長,這可能長達十幾二十年,合併考量上面提到未來可能有的工作變化,不管你薪水有多少,都要強迫自己存一點下來,這等於是幫自己的未來上一層保險。
由於每個人狀況不同,我很難給出什麼薪水 1/3 要存下來這種建議,但你一定要開始記帳。下載一個最簡單的 APP ,從今天開始無腦紀錄,一個月後你就會知道自己錢花在什麼地方,到時再來思考如何節流。
這不代表我們現在要勤儉持家,過得跟窮光蛋一樣,學長認為現在的享受也相當重要,只是我們是適度的享受,例如兩個月吃一次大餐,兩年去一次近一點的國家等等。用相對較少的錢來達到類似的滿足感,一樣能過得很開心。譬如學長可能半年以上才吃一次不到 1000 元的大餐、幾年才去一次日本等等,每個人可以達到相似滿足感的方式都不同,各位學弟妹可以思考一下適合自己的方式。
開始無痛存錢吧!
萬事起頭難,如果你是沒有什麼存錢習慣的人,可以來個無痛存錢法。我們一次只做一個小改變,這個改變必須是你可以輕易達成的,藉此慢慢養成習慣。例如從每週少買一杯飲料、一個月少吃一次大餐開始,或是改買便宜的飲料、吃較便宜的大餐。
假設這樣做可以一個月多省 1000 元,乘以 12 就是 12000 ,這就是你一年可以省下來的錢,積少成多也是很可觀的。習慣一兩個月後,再慢慢調升節流金額,譬如變成一個月省 1200 ,可以依習慣調整,至於其他具體的省錢法,網路很多專家都有分享了。
省錢不能讓自己太痛苦,別一下就立定太自虐的目標,學長是偏向不要過得這麼刻苦,畢竟小確幸也是非常重要的 (握拳)。
【財務自由第三招】努力工作
追求財務自由不外乎就是開源與節流,本業收入是大部分人能賺到最高、最安穩的收入了,本業收入就類似債券,相較於投資要承擔風險才有報酬,基本上本業收入是穩定每個月都會有錢流進來,這些錢好好的省下來投資,長期以來將成長成非常可觀的金額。
套句樂活大叔施昇輝的話:『好好工作,傻傻存錢』,這樣你才有錢拿來投資,才能開始慢慢產生被動收入,不是嗎?
【財務自由第四招】學習投資
當做完前面三點之後,再來才是學習投資,因為沒有正確觀念當做理財基礎,就如同在泥沙中蓋高樓,錢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流失了!
在投資方面,一般選股擇時進出的,我們稱為主動投資,反之定期定額不管市場變化傻傻買入的,我們稱為被動投資。一般主動投資都是期望能打敗大盤,也就是打敗該國家或全世界的指數,被動投資則是期待擁有跟大盤一樣的報酬率。
很多人會覺得只要自己多學習一點景氣循環、政治經濟情形、技術線、基本面分析等技巧,就能靠著主動投資打敗大盤致富,實際上這是很難的,就連學歷頂尖的華爾街精英都辦不到,只有極少數人可以長期打敗大盤。
我在以下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探討被動投資指數與主動投資的績效,由長達15年的專業統計、全面性的涵蓋美國股票、國際股票與債券,來讓你清楚的知道主動投資真的很難,以下這篇文章被轉載於工商時報。
證據不止如此,巴菲特曾經與耶魯畢業的專業基金經理人有十年的豪賭,結果是巴菲特押寶的被動投資美國大盤大獲全勝,學長在以下的文章實際回測了這個組合,30年的年化報酬率竟高達18%,隨著時間滾出來的資金達數千萬的級別,以下這篇文章也被轉載於工商時報
學習不用看盤的被動投資的技巧
巴菲特建議一般人應長期持有股債組合的ETF,不該短進短出。他在2019年給投資人的信中,又再次強調了: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投資指數是最好的方法。 — — 沃倫.巴菲特
有了基礎的認知再來被動投資,在遇到的大跌的時候才有信心繼續持有,不會慌了手腳隨意賣出,學長在以下文章很詳細地解釋了長期投資的核心概念「資產配置」,這篇文章也被轉載於工商時報。
喜歡這篇的話,請分享本文給朋友,順便裝逼。
【本文由「理財學長」授權轉載,原文出處:不想工作?這四個心法助你提早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