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是一輩子的緣分,親戚是此生無法割捨的牽掛。
隨著時光的流逝和生活水準的差距愈來愈大,但曾經的相扶相持,卻是生命中最溫暖的回憶,一輩子都難以忘懷。
人到中年,愈發能夠體會到,親戚之間相出,其實蘊含著以下真相,當你能夠感同身受了,或許也會感慨萬千。
1、長輩還在,親戚就還有往來
在文學巨著《紅樓夢》中,只要賈母一出場,便有了幾分祥和、喜慶。作為一個明眼人,賈母怎麼會不知道賈府家道頹勢已經無可挽回,但他還是帶領孫輩們辦家宴、聽戲文,熱熱鬧鬧地過一天是一天,為的就是撐起這個家最後的體面。
賈母溘然長逝,賈府轉眼也就被抄家,「樹倒猢猻散」的悲慘結局再也掩藏不住。子孫後輩入獄的入獄、被發配的發配、被賤賣的賤賣。從前的「錦衣玉食家」成為了一個被人唾棄的罪臣之家,後輩們再也無法恢復祖上的榮光。
其實,每一個家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榮光與傳承。祖父祖母,甚至於曾祖父、曾祖母這些長輩們還在,整個家族就有一個「核」,不管身在何處,每每逢年過節的時候,就要奔赴一個家族之約。
(圖/iStock)
回到長輩身邊,也許自己的爸爸媽媽已經滿頭白髮,孩子也已經開始上學了。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吃飯都要開好幾桌,但在一家一家相繼到來的時候,那份濃濃的親情會讓人感到無比幸福。
只要長輩還在,所有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當個晚輩。只報喜不報憂,在其樂融融的氛圍裡,卸下所有的防備和偽裝,在熟悉的飯菜香味裡重拾味覺記憶。連貫過去和現在,讓人找到一種強烈的歸屬感。
吃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看和誰一起吃。只要大家都健康、平安、和順,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從彼此的身上,我們都能找到繼續好好生活的力量和勇氣,生生不息。
2、維繫親戚往來的,不僅是血脈親情,更是旗鼓相當的經濟實力
人們常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維繫親戚往來的,血緣關係是基礎,經濟實力才是最後的決定性因素。
早些年,或許大家的經濟實力差距不大,但隨著有人離開家鄉,打工、讀書,家族的命運被漸漸改寫,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圖/iStock)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親戚之間,在寒喧之後,也不由自主會受到個規律的影響。畢竟,團聚的時光,除了聊各自的近況,就是談如何賺錢、談未來的發展。
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只是會談自己最擅長、最熟悉的話題。隔行如隔山,就算想要表示禮貌、表示真的很在乎,可奈何是在是聊不到一塊,最後只能成為尬聊。
最後逐漸變得陌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也不是沒有想過能幫就幫一把、能拉就拉一把,但個人的學識、見識、膽識已經有了太大的差異,好心地幫忙,也許只是給人家添亂而已。
3、往後餘生,親戚們也會漸行漸遠
想要一大家子聚攏在一起,已經愈來愈難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假期回老家;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覺得一大家子還有必要每年都聚一次。
生活的重擔、前路的迷茫,都成為每個人不得不直面的難題。時間就是金錢、人脈就是資源。當親戚們之間的團聚無法給自己帶來任何「實際」作用的時候,曾經濃得化不開的親情也就變的虛無縹緲起來。
(圖/iStock)
而一旦發現,自己和親戚們之間,已經相互看不起卻又無法幫助對方改變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就比如說,有人靠啃老過活,有人讓自己去打拼,一個甘願「躺平」,得過且過,一個屢敗屢戰,覺不輕易向命運投降。
曾經摯愛的親人,如今卻成為三觀不合的路人,再見面只是尷尬、再相聚只是無聊。
結語
人生在世,有親戚的關心和關懷,便多一個溫暖的歸途。可一切都在變化中,想要維繫這份溫暖,就必須不斷地努力。
《菜根譚》說道:「問祖宗之德澤,吾身所享者是,當念其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祉,吾身所貽者是,要思其傾覆之易。」
意思是說:「如果要問祖先留下什麼恩澤,要看現在所享福氣的厚薄,應當感念祖先先累的艱辛;如果問後代將會享受福氣的厚薄,要看我們所留下的恩澤,還要認識到家業是很容易衰敗的。」
(圖/iStock)
或許,已到中年的我們,在祖先的庇佑下,已經享受了太多福氣,而最是恐慌,自己沒有能力給後輩留下點什麼。
不管親近還是疏遠,心中都有一個共同念頭:好好生活、努力工作,只有將自己的小家經營好了,才不懼怕任何一次親戚之間的聚會,也才能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
- 延伸閱讀:如何學會做婆婆,婆媳問題是個大學問!
- 延伸閱讀:中年過後誰都不容易,但快樂與優雅是自己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