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情緒界限」是脫離過度犧牲、「文化纏足」的重要步驟。
有些女性會不自覺地按照別人的需求去做,或是很容易接收到他人的感受與需求而無法忽略。上述「停、看、應」的步驟,其實就是設立情緒界限的執行方法。此外,在面對他人的情緒與需求時,若你發現自己的「情緒界限」較為模糊,很容易被他人的感受與行為侵入,你又無法放著不管時,你可以提醒自己兩件事:
★ 不要解讀對方的言外之意
有些人習慣不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與需求,但卻會用很多迂迴的方式,讓我們產生「罪惡感」。例如:「我覺得自己身體好不舒服,子女都不理我。」或是「現在的年輕人都這麼不負責任。」「現在當媳婦都很好命。」……試著不要去解讀對方說這些話的目的,而就字面上解釋:「他/她的想法、感覺是這樣,我尊重他/她。」並且告訴自己:「只要他/她沒有清楚地說出感受與需求,我就當作聽不懂。」當你開始這麼做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情緒不再如此容易跟著對方起舞,對方也不再如此容易控制你,你對自我的感受也會變得更好。
★ 我為我的情緒與行為負責,但不為對方的
情緒界限的模糊與否,與自我的強度有關。若你的自我價值越高,對事情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不容易受他人的評價影響,你的情緒界限相對也會比較清楚。上述所有的練習,其實都在強化我們的自我價值,而這句話,是你的護身符:「我為我的情緒與行為負責,但不為你的。」(註)若身邊的人有一些情緒與感受,你願意替對方著想、同理對方,那是因為你對他的愛,但這不是「應該的」。
你最重要的任務,是照顧好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當你有多餘的能力時,你可以自己做選擇,要把這些力氣花在哪些你愛的人身上,而你可以在這過程中,感受你對他人的愛。此外,面對有時被人錯待而不舒服的情況,試著了解:「他會這麼對我,可能是他習慣的方式,而非我做錯了什麼。」有時我們遇到某些人,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需求往別人身上丟,甚至時常認為「你不滿足我的需求,就是你的錯」時,我們需要練習辨識這樣的人。辨識他的指責「背後的目的是什麼」,而非下意識地將所有錯誤怪在自己身上。
成為一個能夠愛自己,也能愛別人的人,是在這些互動過程中,越來越清楚「我是有選擇的」,不誤把太多攻擊與情緒勒索當成「自己做不好」的證明,使得自己痛苦不堪。若我們不能練習做這樣的分辨,不能理解有些人「會這麼對我,是因為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人,而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我們會受困在這樣的循環裡。這可能會讓我們自我懷疑,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覺得自己很糟糕,也可能會讓我們過度自我保護,認為這個世界都是危險、會傷害我的,而面對所有人都變得淡淡的,不與他人連結,只為了保護自己不要受傷。練習「不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人生會開闊很多。
保有自我獨立的生活:經濟、心理獨立
經濟獨立的重要性
有些女性,在經濟上非常獨立,但在心理與感情上,很需要他人的肯定與支持,若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沒有受到他人的肯定,就會自我懷疑。有些女性,則是因為經濟無法獨立,身邊的人甚至認為「沒有經濟能力的你,是沒有價值的」,使得這些女性努力奉獻,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尊重與支持。實際上,一個人在社會中從小到大的訓練,都是為了要我們照顧好自己的需求,所以我們學會吃飯、睡覺、洗澡,可以賺錢養活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若你發現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替別人滿足需求」,那麼你需要將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試著「獨立照顧自己的生活」。當你開始行動時,你可能會發現:「原來,我可以照顧好自己,不需要依賴他人。」這個發現,是你獨立的重要關鍵之一,而「經濟獨立」,正是能幫助你獨立的關鍵行動之一。
心理獨立: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若你習慣讓別人定義,甚至決定你的生活與感受,告訴你「這樣是對的,那樣是錯的」,你當然會很難有自信,也很難相信自己可以不用依靠他人而獨立生活。你必須要重新學會尊重你自己:這是你的感受、你的需求;你的傷害,沒有人能假設,也沒有人可以定義。沒有人可以跟你說:「這樣還好吧,你又沒有真的被怎樣,得饒人處且饒人吧!」即使他是你最愛的親人。因為實際上,被這樣對待的人是你,那些傷痛,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也只有你自己,可以為自己的感受、為自己的受傷做一些事情,好好保護自己。
在自我的改變過程中,有很多時候,你的改變就外人看來,或許只有一點點,甚至完全觀察不到,但你內心了解,自己有一些東西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我都把這個過程稱為「肚臍眼的勝利」──因為自己才知道。有趣的是,當我們越來越了解自己真實的樣子,也越來越尊重自己時,這其實就是一種「肚臍眼的勝利」,甚至身邊的人不見得覺得舒服。因為以前你什麼都說好,而現在你會拒絕了,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了。別人的需求不再被滿足,他當然就不見得愉快了。這其實幾乎可說是一個「個體化」的過程,也就是你個人尋求獨立的過程。或許要與他人「斬斷臍帶」、「拿下裹腳布,重新用腳站立」的過程,是疼痛不堪的,但你內心難以替代的滿足與快樂,將會是你為了自己改變的最大禮物。
註:「情緒界限」與「我為我的情緒與行為負責,但不為你的」兩個概念,最早由曹中瑋老師提出。請參考由曹中瑋老師所撰寫的《當下,與情緒相遇》以及《當下,與你真誠相遇》。
精選內文經 寶瓶文化 出版授權
摘自作者:周慕姿:《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