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致癌物?
看到這問句,大家一定會開心地舉手說:「這題我會!致癌物就是會導致癌症的物質啊!」
沒錯,但癌症又是什麼呢?癌症起因於細胞DNA的改變,DNA受損改變後,細胞分裂速度變快,且不受控制地繼續增加、生長,無法凋亡,侵入其他周邊組織,還獲得更多血管供應。
所以致癌物要如何激發原本正常的細胞轉成癌症呢?
有些致癌物經過代謝後,能進入細胞與細胞的DNA結合,直接改變細胞的DNA。有些致癌物是間接改變細胞狀態,例如酒精,它會讓細胞分裂的愈快,而細胞複製愈多分裂愈快,修補損壞DNA時間愈短,就提高了出現基因錯誤的機會。當然,沒有一種致癌物會提高「所有癌症」的機率,而正常細胞轉變成癌症的過程也不是「一次到位」,而是一系列的基因變化造成的,是DNA突變的累積。
研究人員怎麼確定這些是致癌物呢?
了解一種物質是不是致癌物,可以是從實驗室的動物實驗去確立,或從環境實地研究,看看同一種工廠上班的員工,或住在某些地方的居民是否更容易得到某一類型的癌症,並找出原因出在哪裡?不過兩種方法當然都有其限制,動物的身體運作畢竟不會完全與人類相同。而員工即使於同一個工廠上班,每天吃的東西、住的地方也不相同,甚至會隨時間改變,因此要確立這些數據的相關性可不簡單。
即使都被歸類於致癌物質,但有的致癌物質對一般人無影響,需要遇上特定的基因、體質,才會致癌。有的是短時間內就能導致癌症,有些則需要長時間、大量暴露才會。
有哪些東西是致癌物呢?
目前最常被用到的致癌物分類系統是由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提供的資料,這機構檢驗過超過一千多種物質,將致癌物分成以下幾類:
● 1類致癌物:對人類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
● 2A類致癌物:對人類致癌可能性極高的物質
● 2B類致癌物:對人類致癌可能性略低的物質
● 3類致癌物:目前對其致癌性還無法歸類的物質,對人類致癌性有限或不充分
生活中哪些常見的物質被歸類為這些致癌物呢?
● 1類致癌物:黃麴毒素、馬兜鈴酸、石綿、砒霜、菸草、檳榔、酒精、汙染、加工肉品
● 2A類致癌物:紅肉、無機鉛化合物
● 2B類致癌物:泡菜、柴油、汽油、氯仿、手機輻射
● 3類致癌物:靜電磁場、咖啡因、氧化鐵
看到我們列舉了這麼多1類致癌物,大家一定很狐疑,難道致癌關係最明確的1類致癌物是最多的嗎?其實屬於後面三類的比較多。要有非常明確的因果關係才會被列在1類致癌物裡,因此目前只有一百出頭種被列在1類致癌物。
常見的「微波食品」或「牛奶」皆沒被歸類於這些致癌物內。既然1類致癌物是最確定對人體有影響的,我們需要好好花點時間來看看。
被列為1類致癌物的微生物(包含細菌、病毒…):
◆ 幽門螺旋桿菌:會引發長期胃潰瘍,而增加胃癌機率。
◆ B型肝炎病毒HBV:增加肝硬化與肝癌機會。
◆ C型肝炎病毒HCV:增加肝硬化與肝癌機會。
◆ 人類乳突病毒HPV:人類乳突病毒分很多型,很多型都會致癌。例如其中的16型與18型容易讓人得子宮頸癌,其中的6型與11型會讓人得菜花並增加陰莖癌的機會。
◆ EB病毒:與鼻咽癌、淋巴癌有關。
◆中華肝吸蟲:增加膽管癌的機率。
被列為1類致癌物的生活常見物質:
■ 酒精飲料
■ 檳榔果、檳榔咀嚼物(含菸草或不含菸草都致癌)
■ 吸菸、吸二手菸、菸草製品
■ 中式鹹魚
■ 空氣汙染
■ 太陽輻射
■ 加工肉品
其他幾項被列為1類致癌物的物質:
◎ 砷:砷的化合物包括雄黃、雌黃、和砒霜,都曾用於中藥。另外大家可能會接觸到含砷的地下水,或含砷的農藥與除草劑。
◎ 黃麴毒素:米、豆類、花生、與米等若長黴菌後會產生黃麴毒素,會導致肝癌。
◎ 亞硝胺:亞硝胺是亞硝酸鹽在特定狀況下轉化而成的,而亞硝酸鹽是常見的食品添加劑,會出現於香腸、肉乾、醃魚等加工肉品內。
有些致癌物和我們的生活習慣有關,我們選擇吃哪些食物、要不要抽菸、喝酒,都會關係到之後的健康;有些則與大自然環境相關,像是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到處存在的細菌、病毒,都得小心,如果有疫苗可以避免的,要考慮施打疫苗減少自己的罹癌機率。工作環境愈到的化學物質,或居家環境裝潢選擇的材質、位置,都會影響身體狀況。
雖然會致癌聽起來很危險,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無論如何都要避免這項致癌物!畢竟,雖然太陽光裡面的紫外線可能導致皮膚癌,但我們也需要定期曬點太陽,體內才有足夠的維生素D生成。討論致癌物的目的不是要大家不能出門、不能工作、無法吃飯,而是希望大家在獲取更多知識後,能為自己的健康做出更多正確決定。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日常需知 – 致癌物質大公開(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