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qrcode

老是這裡疼那裡痛卻查不出問題?醫師歸納「慮病症」等4種可能

慮病症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過度的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是不是出了問題。他們對於身體不舒服的感覺變得敏感,並且對於這些感覺,有著錯誤的解讀

「醫生,不好意思,請問一下,我媽老是說她這裡疼、那裡痛,這要看哪一科?」高奶奶的兒子似乎想問這題很久了。
「這樣範圍有點大。可能要先看骨科,或是神經科……」我心中不免OS,我是精神科啊。
「醫生,妳說的那些,我媽說她都已經看過了,好像也做了一堆檢查。她說醫生都說查不出問題,回家後又一直抱怨,所以我想問問妳的意見。」
像高奶奶這樣的「醫師考題」,也是每個月都會出現在我的門診。不僅是考我的內、外科知識,也讓我一遍又一遍地複習如何鑑別身體與精神這兩大不同方向的疾病。
人體確實是一個奧妙的器官,身、心並非大家所想像的,是分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共同一體。身體會影響精神心理,情緒認知也會影響身體。
上述的情形有幾種常見的可能,我試著說明如下。

可能一:長輩看錯科?!

大部分的長輩都是用最直覺的方法在看醫生,也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但是人體的器官以及感覺是複雜的,覺得疼痛的地方,不一定就是生病的地方。有時候明明是心臟發生問題,例如心肌梗塞,結果表現出來卻是肩膀痠痛。在這種狀況下,就有可能前往骨科或是復健科門診看醫生,照X光、電腦斷層,做了許多檢查,但是因為方向不對,所以找不出問題。
還有許多身體的器官本來就位在鄰近的身體部位,譬如許多長輩常常抱怨胸口疼痛,不過,光一個胸口疼痛、不舒服,那可能是心臟的問題,可能是肋骨受傷,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或是胃潰瘍導致的火燒心。
舉例來說,人體的腹腔裡有許多內臟器官,當肚子痛的時候,有可能是盲腸炎,有可能是膽結石,也有可能是大腸激躁症,甚至只是單純地便祕。
很多老人家都是自己一人,或是與同為銀髮族的另一半,相偕到醫院來看病。大醫院裡分科分得細緻,常令長輩們搞不清楚到底要看哪一科。幸好現在醫院裡有許多志工幫忙,掛號櫃檯的工作人員也會協助、建議他們掛號的科別,減少這些困擾。
如果時間允許,在初次就診時,最好能有其他的親人、朋友陪伴就醫,不但能減少這些差錯,也能提供醫師更完整的旁觀者訊息。
膝蓋,膝關節

可能二:心病也會痛

「醫生,妳好,我今天是第一次來。」
「妳好,某某女士,今天來是有哪裡不舒服嗎?」
「是急診幫我轉過來的。」
「我因為身體不舒服,胸口疼痛,我擔心自己得了心臟病。我已經看了好幾個醫生,但是他們都說沒有查出什麼問題。昨天晚上這不舒服又突然發作了,我很擔心自己會死掉,所以我就去掛急診。」
「急診室的報告怎麼說呢?有查出什麼問題嗎?」
「急診醫師告訴我,抽血、心電圖、X光片,全部都沒有問題。他叫我一定要來看妳,然後就幫我掛號,所以我今天就來了。醫生,我這不是精神病吧?」
這的確不像是精神病,但是有可能是恐慌症。
恐慌症是什麼呢?恐慌症是焦慮症的其中一種。病人可能會出現心悸、心跳加速、冒汗、發抖;覺得自己呼吸困難,好像有什麼東西塞在喉頭;胸痛或者是噁心、頭暈,覺得好像快要失去控制,或者會害怕自己好像快要死了。
有的人會有些感覺的異常,或者是發冷、發熱的現象。恐慌症的病患平常好好的,卻在某個時間,突然感到一陣緊張、害怕、恐慌。這樣的發作大概在十分鐘之內,這些症狀會達到高峰;接著,過半小時左右,慢慢地減退。
很多病人都會誤以為自己是心臟病發作,於是去看醫生,但做了心臟的檢查,卻都是正常。有些病人不肯相信或是感到擔心,於是又再去看下一個醫師,甚至反覆前往急診求醫。但幾次之後,有經驗的醫師就會發覺,這可能是身心症,而非是得了心臟病。
當長輩老是說自己這裡痛、那裡疼,到診所、醫療院所去,接受了各式各樣的檢查,卻查不出問題根源時,答案可能不是沒有病,而是心病,非身病。
情緒與疼痛密切相關
大家可能都聽過,心理可以影響生理,心情可以影響身體,這的確是有可能的。許多的醫學研究都已經證實,情緒與疼痛之間有著密切的雙向關聯性。
一個人如果長期受慢性疼痛困擾,就有比較高的比率會罹患失眠、焦慮、憂鬱症。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罹患了憂鬱症,也可能用疼痛來作為主要的表現之一。
如果用大腦功能區來講解這個理論,科學家已經發現,原來大腦中管理情緒與管理疼痛的大腦區域是鄰近,甚至有重疊的地方,彼此會交互影響。
再舉一個例子,「心碎症候群」,這其實是心臟疾病的專有名詞,又叫做章魚壺心肌症。這是因為這種疾病的患者,他心臟的交感神經受體在左心室基底部與心尖部位的比例不一樣。
當患者遇到極度傷心、巨大壓力、非常大的驚嚇或者是疼痛時,就會造成心尖不收縮的一個情況,那麼,病人就會出現胸悶、胸痛,甚至嚴重的時候,會有猝死的可能。
這裡所提到的交感神經,也正是我們一個人面對壓力的時候主要反應的神經。當我們感覺到壓力、危險的時候,身體的交感神經就會發揮促進的效果,使我們緊張、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呼吸變快。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合稱自律神經,大家常聽到的自律神經失調就是這個道理。

可能三:找錯問題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長輩的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導致他們對於身體不舒服的表達出現問題,沒辦法把自己真正不舒服的地方講出來,甚至講的是錯誤的,於是無法對症下藥,病痛也一直無法獲得改善。這種情況尤其容易發生在原本就有身心障礙的老年人身上。
多年前,有一個罹患思覺失調症的老年人,平日都規則在我門診就醫、服藥,他的精神症狀堪稱穩定。
有天,我接獲家屬求救的訊息,提到病患的狀況不穩定,希望能安排入院治療。我連忙請他們到醫院來,並且請住院總醫師安排收治該位病患。
當他入院,而我看完門診,去查看他的情況時,赫然發現他臉色蒼白、身體虛弱無力,只能癱坐在椅子上,與過去回診的時候截然不同。
我急忙問他:「你身體有哪裡不舒服嗎?」這位老年思覺失調症的病患,不管我怎麼問,他都說他很好,沒有什麼不舒服。
我繼續追問,他卻胡亂回答。一下子說自己膝蓋不舒服,一下子又說是後背痛,但是表情始終是笑咪咪的。
從病人口中,實在是問不出可以參考的資訊,我只好安排一系列的檢查來找病因。
結果很快就出來了,由超音波的影像報告看出,他罹患了肝癌,肝腫瘤已經壓迫到他的血管,隨時都有大出血的風險,癌細胞也已經轉移到骨頭。
看到這個報告之後,我又問了病患幾次,他總是回答我,沒有哪裡不舒服,他覺得很好。
這位長輩後來轉介到安寧病房,之後安詳平靜的離世了。
這個個案教會我,那些罹患身心障礙疾病的老人家,例如失智症、思覺失調症、智能障礙器質性腦病變,他們可能受到原本疾病的影響,對於疼痛比較不敏感,或者是對於身體的不舒服,難以正確地表達,更需要我們加倍的關照,仔細地鑑別診斷。

可能四:慮病症

除了找錯問題,看錯科,還有一種棘手的可能,就是慮病症。
慮病症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過度的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是不是出了問題。他們對於身體不舒服的感覺變得敏感,並且對於這些感覺,有著錯誤的解讀。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好像得了某種病,只是醫師查不出來,或是醫師檢查不出來。他不停地想像,也在腦海中不停地去想這件事。他越想越緊張,越想越恐慌,越想心情越低落,最後甚至覺得很絕望。他覺得沒有辦法拯救自己。
許多個案會因為這個症狀,反覆到醫療院所去就醫。接受一次又一次各種不同的檢查,甚至會要求醫師做更多不必要的檢查。
就算這些檢查的報告都說沒問題,但是慮病症的個案並不會因為這樣就覺得安心,他們反而會陷入自己的疾病是不是很難查出來,或是覺得這只是這家醫院或這個醫師沒辦法查出來。
臨床上,常看到這些病人輾轉在不同的醫療院所中,不停地逛醫院、做檢查,最後才輾轉到精神科的門診來進行鑑別、診斷。
慮病症狀在許多精神疾病中都可能存在,例如焦慮症、憂鬱症、妄想症、失智症等等。讓治療者或家屬覺得比較困擾的,是這些個案雖然頻繁地去看醫生、做檢查,但就是難以接受自己沒有身體疾病,而是一種精神、情緒方面的問題。
這類個案常見的狀況是什麼科都願意看,就是不肯看精神科,因而總是延遲了接受治療的時程。
長輩常見有多種不同的慢性病,加上視力、聽力減退,溝通的品質下降,倘若再合併認知功能障礙或是情緒障礙等狀況,就會增加醫師鑑別身體或精神疾患的困難度。因此,在認為老人家是慮病症之前,還是需要進行適度的身體檢查,以免錯失正確診斷及治療的時機。
老年人的致病症狀時常模糊,不易判斷。我有許多病患,外表上看起來,健康狀況似乎有些微改變,但是在起初時,無論怎麼抽血、做檢查,數值都是正常的,連體溫、心跳、呼吸都沒問題。急診也都去了兩三次,就是找不到解答。直到最後症狀加劇,出現高燒、呼吸困難等現象,才抓到真正的病因。
在免疫低下的老年人身上,這部分真的是很不容易。來來回回醫療院所,有時確實難免,有賴家屬的理解、包容與耐心接受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
精選內文經 寶瓶文化 出版授權
摘自作者:蔡佳芬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一書

 

About Creator

Encore Editor

Encore Editor

Encore focuses on providing content and connection for a more mature audience, from health and lifestyle to personal growth and learning.
Let us accompany you along the way as you live your best all over again!

Keep in touch

聯絡我們

新聞稿提供
joyce@encoredays.com

業務合作
nicki@encoredays.com

其他需求或意見
ask@encoredays.com

投稿
ask@encoreda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