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qrcode

想靠「4%法則」退休享受財務自由?萬萬不可![上篇]

這篇學長想讓你知道

很多人問學長,做指數投資何時才開始要賣出,或是這些投資進去的錢是什麼時候才能使用,答案是「退休後」,從退休後你需要生活費開始,每年從投資組合提領 (賣出) 過生活,只要遵照一定的原則,很有可能可以安然渡過30年的退休人生。
網路上搜尋提領率相關文章,多是說明只要存到年花費的25倍並遵照4%提領法則即可退休,這些文章沒有深入探究4%法則的由來、使用限制及適用的經濟背景,更沒有真正讀過相關文獻,如果隨意遵照4%提領率退休,會有很大機率在老年時流落街頭。
提領率的方法有很多種,每一種方法都還能細分不同的適用條件,本系列聚焦在最常見的固定提領率「4%法則」,介紹其回測的邏輯、說明4%提領法則已不適用於現代退休者,並列出可能適用的固定提領率。

退休提領率「4%法則」是什麼?

退休提領率又稱安全提領率 (Safe Withdrawal Rate, SWR),一般認定的提領率為4%,只要把一定的金額投入某些比例的投資組合(50%以上投入股票/50%以下投入債券),並遵守第一年提領4%,第二年後每年提領第一年加計通膨提領金額,隨著投資組合的成長,以歷史報酬回測,能至少從投資組合內提領30年的退休生活費。
如果你不是很清楚投資組合是什麼意思,建議先參考這篇文章,學長有很詳細地解釋了長期投資的核心概念「資產配置」,有了基礎的認知再看本篇文章會比較容易理解喔,這篇文章也被轉載於工商時報。
我們來實際試算看看。

4%提領率試算範例

假設一年生活費:5萬(單月) × 12月 = 60萬
投資組合所需最低金額:60萬 ÷ 4% = 1,500萬
提領金額
(假設通膨率為2%)
第一年:1,500萬 × 4% = 60萬
第二年:60萬 × 1.02 = 61.2萬
第三年:61.2萬 × 1.02 = 62.42萬
依此類推…
以上面這個例子來說,只要準備年花費的25倍,也就是1,500萬,第一年提領4%,之後每年以60萬加計通膨,也就是提領實際價值等於退休當時60萬的生活費,即可持續提領30年,安然享受退休生活。
個法則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出身的退休財務顧問William P. Bengen在1994年的研究《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提出,他回測了美國1926-1992年股票與債券的實際報酬率(更後面的年份以假設報酬率試算),以滾動式30年的退休區間回測,每一個區間都是30年。
第一個退休區間:1926–1955
第二個退休區間:1927–1956
第三個退休區間:1928–1957
以此類推,在這些年份區間中,包含了數個多頭與空頭,更包含了幾個可怕的金融海嘯,例如1929-1931年、1937-1941年、1973-1974年,即使經歷過這些可怕的大蕭條,只要投入在50%股票到75%股票的投資組合,4%法則也能安心提領至少30年,大多數提領區間甚至能達到50年,這個走過歷史考驗的4%法則就此誕生。
下兩張圖為4%提領率於每一個開始退休的年份可提領的年數,依序為兩種投資組合
1. 50%股票50%債券
2. 75%股票25%債券

在50%股票50%債券的投資組合中,4%提領率可提領至少30年,資料來源:《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
在50%股票50%債券的投資組合中,4%提領率可提領至少30年,資料來源:《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
在75%股票25%債券的投資組合中,4%提領率可提領至少30年,資料來源:《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
在75%股票25%債券的投資組合中,4%提領率可提領至少30年,資料來源:《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
讓4%法則進一步發揚光大的是1998年由德國Trinity大學的Philip L. Cooley等三位學者出版的研究《Retirement Spending: Choosing a Sustainable Withdrawal Rate》,被後人尊稱為The Trinity Study。此研究擴大研究3%-12%提領率在不同投資組合下能夠提領的年數,共檢驗了5種投資組合的成功率:
00%股票
75%股票/25%債券
50%股票/50%債券
25%股票/75%債券
100%債券
縱使此研究使用的債券與Bengen原始採用的債券不同,研究結果顯示4%提領率在持有50%股票以上的投資組合中,皆有高達95%的成功率,因此驗證了4%退休提領率的黃金法則。
4%提領率在1926-1995的回測區間,於涵蓋50%股票以上的投資組合中,皆有高達95%的成功率,資料來源:《Retirement Spending: Choosing a Sustainable Withdrawal Rate》
4%提領率在1926-1995的回測區間,於涵蓋50%股票以上的投資組合中,皆有高達95%的成功率,資料來源:《Retirement Spending: Choosing a Sustainable Withdrawal Rate》

直到2017年,4%法則的成功率仍近100%

原研究的區間或許太過久遠。近年,McLean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專精研究退休領域的教授Wade D. Pfau,在他的專欄中更新了Trinity Study到2017年的數據,回測的股票與債券分別為標普500指數及美國中期公債,得出的結論是在50%股/50%債、75%股/25%債的投資組合中,提領4%法則30年的成功率分別是100%及98%。
95%的成功率在統計上代表著很棒的信心水準,加上試算資料更新到2017年,看起來似乎令人放心。但這個回測有完整30年提領歷史的是從1988年開始(2017提領結束),更近一期的退休期間,也就是1989年之後退休的人,我們無法得知他們是順利提領了30年或是已經住在公園。
因此,Pfau教授強調,歷史回測很漂亮不代表現在退休的人能採用4%提領率安心養老。

「4%法則」為何不再適用?

這位試算出4%法則在2017年成功率為100%的教授Wade D. Pfau,在近年的研究中直接指出,4%法則已不適用於現代了!
因為過去全球並沒有經歷過現在這樣長期低利率的環境。低利率會拉低債券、股票等各項投資標的報酬率。下圖為美國10年期公債實質殖利率,可以看到在近20年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甚至在2020年開始變成負的。
美國10年期公債實質殖利率,資料來源:multpl.com

美國10年期公債實質殖利率,資料來源:multpl.com
這影響不是只有債券而已,是全面性的。就算股票維持歷史上平均報酬高於債券6%的優勢,整體投資組合的報酬率仍會減低許多。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只做歷史試算,因為時空背景都不同了!如果沿用過去高報酬率時代的4%法則作為退休規劃,可能顯得太過樂觀,只能說以前的人真的很幸福。

三種情境展示「4%法則」的失敗率

Michael Finke及上面提到的Pfau等人在《The 4% Rule is Not Safe in a Low-Yield World》的研究中,採用蒙地卡羅法試算在三種不同的債券實質報酬率的情境下,4%提領法則的失敗率會如何變化 (失敗率指無法提領30年)。
以下情境皆為實質報酬率,其中兩種為低利率:

情境一:債券2.6%、股票8.6%

採用與Bengen當年研究一樣的50%股票/50%債券組合,並以歷史報酬率跑蒙地卡羅法,得出4%法則失敗率為6%。

情境二:債券0%、股票6%

與情境一條件相同,把債券跟股票的報酬率各減去2.6%,維持股票相對於債券的溢酬,則4%法則的失敗率高達33%。

情境三:債券-1.4%、股票4.6%

債券部位以2013年5年期TIPS債券的報酬率為基準計算,在此情境,4%法則的失敗率高達57%。

左到右依序為上述1~3點,出自《The 4% Rule is Not Safe in a Low-Yield World》
左到右依序為上述1~3點,出自《The 4% Rule is Not Safe in a Low-Yield World》
由本篇文章我們可以知道,從歷史回測來看「4%法則」是相當可行的方法,這點無庸置疑,但往前看就不適用了,所以如果只看回測就說「4%法則」沒有問題,那是看著後照鏡開車,相當危險。

下篇

在情境二與情境三中,我們看到了低利率如何把「4%法則」推落神壇,下一篇學長將列出以下議題

現代採用「4%法則」的失敗率如何?

學長會以兩種包含不同債券的投資組合,帶你看看符合上述哪種4%法則提領情境,你會看到失敗率比想像中高很多,現實很骨感啊!

符合現代的安全提領率是多少?

透過引用不同專家的文獻與書籍,整理出適合現代退休者的安全退休提領率。

使用固定提領率的注意事項

要採用任何方法前都要詳讀「使用說明書」,固定提領率要注意的事還真不少,學長會先列出幾個重要的,其它會陸續在後續文章再分享。

About Creator

Encore Editor

Encore Editor

Encore focuses on providing content and connection for a more mature audience, from health and lifestyle to personal growth and learning.
Let us accompany you along the way as you live your best all over again!

Keep in touch

聯絡我們

新聞稿提供
joyce@encoredays.com

業務合作
nicki@encoredays.com

其他需求或意見
ask@encoredays.com

投稿
ask@encoreda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