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千差萬別。
有的人,我們只一眼便歡喜不已,引為同道中人;有的人,匆匆一瞥便覺得噁心至極,祈禱再也不見。
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那些令我們看不慣的人,或許成為鄰居、成為同事,或者走到哪裡,都能“低頭不見抬頭見”。
心中嫌厭惡。一不小心就在臉上展露無遺,嘴上也忍不住抱怨和嘆氣。這種喜怒形於色的做法,最容易得罪人。
如果看不慣一個人,其實別急著翻臉,記住這幾句話,你就贏了。
(圖/ Unsplash)
01
不爭辯,任其自生自滅。
《道德經》中寫道:“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聖人不僅僅依靠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所以才能夠看得清楚;從不自以為是,所以才能彰顯名聲;從不自我誇耀,所以才能夠保有功勞;從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夠成為領導者。正因為他們從不與人爭奪,所以天下沒有任何人能夠爭得贏他們。
當我們看不慣一個人的時候,心中不免升騰起熊熊怒火;唯有克制住了情緒,才能避免因小失大,遺憾終身。
《史記》中記載了淮陰侯韓信在未得誌時遭人挑釁,忍受胯下之辱一事。後來,韓信輔佐劉邦登基為太子,自己也被封為楚王,他召令當年侮辱自己的少年,任命他為中尉。
並告訴所有將相:“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認而就於此。”
正是因為當年的委曲求全,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當我們看不慣一個人的時候,不如學一學韓信,言行舉止皆不爭辯,讓爛人爛事地把戲自生自滅,讓他們挑起的矛盾消散於無形,才能讓自己全身而退,再也不被牽扯其中。
(圖/ Unsplash)
02
不理睬,做個冷眼旁觀者。
看過這樣一段對話:
有人問一位得道的智者:“世間有人罵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那我該怎麼辦?”
智者回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年少時,我們對自己看不慣的人,總覺得對方時刻對自己充滿惡意,言行舉止都在針對自己,恨不得能生吞活剝。
於是,血氣方剛的我們,便在腦海中有了無數個假想敵,總歸是,別人說一句,就要狠狠懟回去,別人若是揮一個“拳頭”過來,就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也毫不猶豫地針鋒相對。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自己活得像個處於高度警戒狀態的河豚,總是氣鼓鼓的,一不小心就被人抓住了把柄,坐實了種種負面“標籤”。
實在是愚蠢至極啊。
及至年齡漸長,才懂得放過自己。對於看不慣的人,不看就是;就算被他們“噁心”到了,也趕緊告訴自己,別往心裡去。
如同楊絳先生所說:“我甘願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能夠把瞧不起我的人看個透。”
當我們安心地做個旁觀者,去反思自己對待一個看不慣的人的態度時,才會發現,我們之所以對他人看不慣,其實,是發現自己身上也有與對方同樣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正好與我們所奉行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是我們極力想要唾棄和排斥的。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便會不斷地提醒自己,做個更優秀的人、更完美的人。
03
不發怒,走出自己的節奏。
人生成功的道路千萬條,屬於自己的那一條,只能自己去闖出來。
所以,不管身旁的人是快還是慢,能夠按照自己節奏前行的人,才能一步一個腳印,穩穩噹噹地奔向遠方。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職場上,總會遇到一兩個“可惡”的人,要么是頤指氣使的小領導,處處壓榨自己的勞動力,搶占勞動成果,還種種設置陷阱,造成人為的“升職阻礙”;要么是蠻橫無理的同事,兩個人的工作,全盤推卸責任不干活,還要不斷搶功勞,極力進行排擠。
作為一個人微言輕的職場打工人,除了忍辱負重,似乎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展開回擊:要么因為力量弱小,無法對他人構成實質性威脅;要么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硬碰硬,碰得頭破血流。
但凡“較量”一次,無異於就是又一次“自取其辱”,不僅丟了臉面,還亂了陣腳,好不容易積蓄起來的“資源”,也因為“戰敗”而毀於一旦。
所以,真正厲害的人,對自己看不慣的人,不會主動攻擊,也不會被動應戰。任何時候,他們都是“任爾東西南北風,千磨萬擊還堅勁”。
正所謂:不理睬,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不發怒,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當一個人走出了自己的節奏,也就有足夠的底氣對所有人說“不”了。
(圖/ Unsplash)
04
結束語:
人越是年紀增大,越是能夠理解“存在即合理”這句名言的意義了。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當我們看不慣一個人的時候,不要一味被他人牽著鼻子走,學會反省自己,改掉那些令我們自己都很討厭的毛病,不斷涵養出大格局。
天長日久的積累之後,我們也實現了華麗的轉身,變得更加強大,更有包容性。
活成無懼無畏的模樣,那才是最好的人生呀!
- 延伸閱讀:人到中年,學會在這幾件事上做減法
- 延伸閱讀:變老的路上,不要讓這幾件事偷走了你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