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7下午參加【高年級不打烊】分享會<人生下半場100種可能>,十分榮幸能與幾位前輩同台,分享各自精彩的人生下半場。
跟各位高年級前輩一樣,我們都屬於勇於追求夢想的行動派,引領我們出發的是好奇心,與堅持去做的信念,不願把自己困在舊框架之中,生命自然找到出口,走出一條驚喜的成就。
三明治的中生代,該怎麼安排自己?
有來賓提問「在退休後追尋自己的新人生時,難道家中沒有照顧長輩的責任嗎?對於身處於三明治的中生代,該怎麼安排自己?」
關於這個問題現場有其他來賓回答了,因為我不是三明治族很難提供自身經驗,其實有讀者曾經提出這個問題,決定好好用文字來回覆這個問題。
之前在為母親治喪的文章裡(【人生畢業典禮】親手為摯愛打造告別式,好好說再見,凝聚家人的感情)裡我也提過,感謝父母在生前沒有一天臥床,畢竟舊時代的長輩們,沒有保險觀念、更沒有長照準備,能夠不在床舖上度過餘生,這真是父母給子女最大的禮物,比留下龐大遺產更加的珍貴。更要感謝兄姊,一直都在父母身邊陪伴,讓我這個習慣在外闖盪的遊子,沒有太多的羈絆。
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我們家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剛好配合得很好,哥哥喜歡宅在家,我喜歡往外跑,我常說我哥、我姊的膽子都長在我身上,才讓我如此的勇氣十足,我們也不會為了經濟問題、責任問題爭吵。
雖然我不是三明治一族,沒有辦法給三明治族一個好的解答,不過在我思考退休這個議題時,父母輩老年生活成為我的參考範例,我總是想「退休後我不想和父母一樣,整天待在家不出門」、「退休後我要有現金流,才不會常常唉聲嘆氣」、「退休後應該多學習新知、拓展視野,讓人生更有活力」,「我除了要健康的花用退休金外,更要到處旅遊趴趴走」、「老後我要住養生村,有同齡族群作伴,不怕老無所依」…等等,所以我體悟到退休準備,不只是財務的準備,還有健康、體能、能力、心靈的準備。
我曾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自述老後自宅養老的心路歷程,故事主角的心境值得我們思考,提醒自己準備退休生活時,有許多面向必須一併規劃進去。
自宅養老,是最好的退休安排嗎?
作者是70歲左右的一對老夫妻,與妻子都是理科教職退休人員,退休金優渥不虞匱乏,住在為退休準備、坪數適中的自宅,育有二子各自有在北部有家庭。
老先生自詡為退休生活做了規劃,剛退休時兩老經常結伴出遊,到戶外走走、野餐過得愜意,兒子媳婦們讚許兩老很會安排生活,不用他們耽心,堪稱是銀髮族的典範。
不過,老夫妻二人各自有了慢性病後,體力大幅的衰退,從旅行伴侶變成對方的看護,樂活的退休生活急轉直下。
有天,老先生病發,鄰居急幫忙叫救護車送醫,耽心老太太跟隨會太緊張,便說服她留在家中,沒想到獨自在家中昏倒,躺在地上直到隔天早上鄰居按電鈴才發現救起,自此之後,兩老決定不論誰住進醫院,另一人也要一起入院,倆人躺在毗鄰的病床上,緊握著對方的手,醫護笑稱老夫妻曬恩愛,其實老夫妻內心充滿無助,只能靠手牽手來得到支持與力量。
體能如斷崖式的下降,超乎他們的預期,為了居住安全決定請看護,沒想到連看護都很難請,好不容易排隊請到看護,費用昂貴又達不到預期,請了一段時間又退掉,兒子們以為兩老是不想花錢,所以才挑三撿四。
雖然內心很想跟北部兒子們同住,不過兒子們各自要負擔家庭及高額房貸,生活亦不輕鬆,媳婦們也透露不願意同住,老先生說自己是理科出生的做事理性,也知道不要去打擾兒子們的生活,最後終於決定去住養老院。
口碑好的養老院通常要排隊,很幸運的如願找到不錯的,也順利簽約可以入住,他們挑中的養老院有獨立門戶,二人費用6萬多,包含食、住、醫療,兩老負擔並不成問題。
透露整理物品移居養老院時,覺得自己要去養老院等死,滿心的惆悵…。
退休,不只是錢的問題,健康才是根本
從這個故事,粉圓妹看到許多問題,很多人認為有一間可以安居的老宅、一筆終身俸,就是完善的退休計劃,忽略了健康才是樂活的最基礎,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免談!
還有,老後住養生村是粉圓妹規劃中老後的家、最期待的歸宿,但在兩老的口中卻是「等死」的百般哀怨,怎麼會差這麼多呢?
這就是粉圓妹一再提醒的,儲備退休金的同時,也要立刻展開存健康、存體能、存能力,強調退休必須做到「四存」,做好身、心、靈的準備,不用很有錢,也可以很樂活。
運動是不花錢的投資
持續運動可保身體健康,等於可以到處趴趴走、少花醫療看護費,等於少存一些退休金,等於降低賣肝的年數,即可提早自由、拿回人生主導權,享受樂活人生。
提早退休樂活公式:
持續運動=身體健康=世界趴趴走=減少醫療看護費=少存退休金=提早退休
上述公式簡單易懂,運動是不花錢的投資,而且是無本生意,為何不行動呢?
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到,老夫妻強調自己是理科出生,對退休有規劃,但是他們忘了運動這件事,雖然他們剛退休時會出去玩,但低強度的玩樂並非運動,沒辦法提升肌力、心肺功能,當突然生了一場病後,就發現體能像斷崖式的下滑。我剛退休時有次登山摔倒骨折,開完刀隔天醫師就叮嚀我要動腳趾頭和抬腿,醫師說骨折要修復三個月,如果三個月都不動的話,肌肉萎縮的速度很快,有適度的讓肌肉保持活動,才能減少肌肉流失,我很聽話照著醫師的醫囑,痊癒後仍然可以分辨出一隻腿粗、一隻腿細,拆了石膏後積極的把晨跑當成復健,體能完全是打掉重練,必須更加努力才能恢復原來的狀態,一年後我的體能更強了,印證了「打斷手骨顛倒勇」這句話,可想而知,如果觀念不正確,就會產生許多後遺症。
我有位60多歲的同事,有次有事相求,我要求他一起去走步道才要幫忙,逼他跟我去運動,在去步道口的車程中,他一直強調自己每天運動一小時很注重健康,在口頭上就抱著不認輸的死要面子。
我帶他去走產道型的步道,避免上下樓梯讓他膝蓋不適,結果他走沒10分鐘,就一直說想回頭,原本走到第一涼亭只要15分鐘,跟他卻多花了一倍的時間,原來他說每天的運動是伸展操,並沒有練到心肺功能和肌力,有點陡的路就氣喘吁吁,肌耐力不足走一點路就累。
肌肉量會隨著年齡迅速流失,若到60多歲還沒意識到,要把肌肉養回來、肌力練回來,更是要加倍再加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讓體能逆轉,可惜多數人都貪圖輕鬆,以為做幾下柔軟操就叫做有運動了,到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老後心靈健康不容忽視,老前就要先調整心態
很多熟齡族老後會陷入憂鬱、有許多抱怨、很多不滿,無論是身體上、心靈上已不若年輕時的靈活,在無法調適時,就會出現一些令人不解的行為或言語,讓人感到難以相處。
老夫妻找不到喜歡的看護,兒子卻認為父母是不願花錢或不好相處,這也反應很多熟齡族的狀態,他們有固守的生活習慣與觀念,不容易跟外人融合,看別人都不順眼,覺得自己理所當然。
從老先生的字裡行間,我看到滿滿的憂鬱,雖然他認為已理性安排自己的生活、說服自己要靠自己度過餘生、不給子女添麻煩,但情緒上他們只是在壓抑自己,並沒有真心喜歡自己的選擇,顯見老夫妻的觀念仍十分守舊,覺得去養老院居住就是等死,人生正在倒數計時。
從老夫妻養老院的收費評估,應該是一間具規模的養老院,裡面應該有完善的設施,像是健身房、交誼廳、廣大的庭院可以活動,許多課程可以學習,很多同齡層的朋友可認識,根本不會無聊,應該用渡假的心態入住,而不是坐牢、等死,尤其老夫妻還可以自理,行動自由度仍然相當高,心態若沒調整好,走到哪、住到哪都會不開心。
趁年輕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
老夫妻原本打算在自宅養老,因為找不到適合的看護,不得已才選擇了養老院,心態上來不及調適,這點是多數人看不到的危機,以為有房產就可以解決所有的老後問題。
粉圓妹很早就決定不要被房子綁住,老後立志要住養生村,趁年輕時有較佳的適應與調適能力,到處趴趴走開拓視野、累積經驗,保持接受新事物的好奇心與彈性,就不會躲在框架中鑽牛角尖,就算是居無定所住旅店,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樂趣與活力。
照顧者不用犧牲自己
旅行治百病,鼓勵父母出遊是最聰明的做法
另外,我想到一位讀者的來信,她說看了我「居無定所實驗計劃」在花蓮Long Stay的生活,告訴她的父母,願意幫父母訂房,效法粉圓妹到台灣各地體驗生活,沒想到不但父母一口答應,手足們也很支持,我看了真心為她感到開心!(詳全文:👉【居無定所實驗計劃】回應讀者:父母愛出遊,是子女最好的禮物)
對的,如果你是處於三明治族群的夾心層,鼓勵父母出遊是最聰明的做法,旅遊可以治百病,因為沒時間煩惱了、心情開朗了,兒孫輩的日子也會輕鬆很多,這筆旅費絕對是最好的投資。
如果您是長輩,愛護兒女最好的方法就是照顧好自己,多運動、多學習,把退休生活過得精彩,不要整天在家裡對子女叨叨唸,讓子女生活備感壓力。
旅遊可以增廣見聞、身強體健、延緩老化、拓展人際、吸取新知、心情愉快、消除百病…,好處太多太多了,熟齡族一定要親自來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