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qrcode

四十惑什麼? 五十知什麼? 六十順什麼?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這是孔子對於自己不同人生階段的評價,同時也是在告誡後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應當思考不同的問題、做不同的事。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三十而立,立什麼?人到三十,應當學會安身立命的本領,打下立足社會的堅實基礎。常說“三十而立”,但 “30歲該立什麼”是我們的疑惑。其實,從自身入手,創下事業,組建家庭,就是三十歲這個階段應當完成的事情。
1、立身《呂氏春秋》有言:「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人生在世,立身為本。而要想立身,則需要人們清醒地認識自我,做到查漏補缺,完善進步。在自省階段,我們總會發現自己的各種不足,但是不必為此灰心。

龍不能一步登天,事不能一蹴而就,要想飛龍在天,需經歷一段潛龍勿用的靜默。

利用這段時間打牢立身的基礎,日後定能一飛衝天。

具有良好的德行品質、正確完善的人生價值觀、獨立處事的能力,這會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生若正當青年,立身便是頭等大事。

一己不治,何治天下? 欲匡六合,立身為先。

萬事的根本,便在於立身。

2、立業

歐陽修詩中有言:「建功立業當盛日。 ”

在步入社會的而立之年,創下一番事業、實現個人價值是立足於世間的基礎。

趁早立下事業,不僅能在物質上給予生活足夠的保障,更能在精神上得到自我滿足。

寒窗苦讀十余載,為的不就是用自己的才學將一腔熱血化為現實嗎?

人生在世,應當珍惜寶貴的青年時期,用自己的大好年華不斷創造、進取。

做別人所不能做,想別人所不敢想,才能夠做出屬於自己的的事業。

立業,是實現精神追求的現實寄託。

人生漫長,旨在立業。

(圖/ Unsplash)

3、立家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

千百年來,無數大家族用優良的家訓,教育出德才兼備的子孫,向世人展示名門望族具有的良好門風。

《顏氏家訓》、《曾國潘家書》等傳世經典,無不體現“立家”對個人乃至家族的重要性。

立家,是家族培訓優秀子弟、凝聚宗族力量的精神文化基礎。

立下正確積極的家風,組成和睦有愛的家庭,也是一個人前行路上的重要保障。

於己,教人德藝雙馨,正身修心; 於家,教人家族興衰,愛家齊家; 於國,教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家正。

立好小家,人生之路才有保障。

 

四十而不惑,惑什麼?

在為人生之路打下基礎之後,便迎來了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不惑之年。

在這個階段,人生不再迷茫疑惑。

對外,明白了社會; 對內,明白了自身。

1、明白社會

馬克思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人到四十,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十余載,在這不惑之年裡,首先要明白的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

要知道,人是離不開社會的,在社會中浮沉,就必須學會適應社會、適當削去稜角,而不是妄想改變它。

在社會上闖蕩一番,人生的歷練會讓我們沉澱下來,經歷的坎坷會為我們積累豐富的經驗。

這些就是所謂的人生閱歷,都是值得品味的財富。

不惑之年,應以真誠初心為本,以人情練達為方,知世故而不圓滑。 明白這樣的處世之道,人生自然會順風順水。

幼兒時期要學本領,青年時期要立根基,壯年時期要懂社會。

明白了社會,就明白了生存之法。

2、明白自己

四十歲的人,在一個承上啟下的年紀,要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和意義。

這個時期,生活趨於穩定,年輕時努力打拚、成家立業,現在就需要守護這一份家業。

上要孝順父母,下要教育子女。

到了不惑之年,不僅要明白自己擔負這樣一份照顧家庭的責任,也要在這份責任中修鍊內心。

人是在這種責任的歷練中成長起來的,心也是在修鍊中強大起來的。

所謂的“不惑之年”,就是要解開對自己的疑惑。

只有明白自己,才能更好地明白社會、明白人生。

明確自己的責任,明確內心的修行,是四十歲時給自己最好的答案。

Beautiful female athlete stretching before outdoor workout stock photo

(圖/ Unsplash)

五十知天命,知什麼命?

孔子早年奔走於列國,可始終不得重用,最終在50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的意義。

所謂的“天命”,便是我們內在的人生使命。

一個有使命感的人,知道自己的命運軌跡與人生地位,更懂得責任的重要性。

1、知道命運軌跡

劉同說過:

“你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人生在世,命運的改變可能發生在瞬息之間。

一瞬之間,我們的生命可能就經歷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命運的軌跡也隨之變化。

人生過半,總會在路上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

但我們在不斷的歷練中成熟,從遇事驚慌失措的少年蛻變成知天命、不怨天的中年人。

無論遇到什麼,沿著命運軌跡,坦然前行即可。

人到中年,不要怨天,知曉命運軌跡,保持豁達心態最重要。

2、知道人生地位

聖嚴法師告誡我們:

“我們不要苦心爭取人生地位,也不要從比較、差異的角度去看自己的社會地位,應該從平等、平實的角度來肯定自己。”

經歷了半生世事浮沉后,我們已經徹底瞭解自己的能力,也明確了自己的人生地位。

無論結果如何,都應當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

樂觀處事,不怨天尤人,才能發現生命的美好,否則,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

五十歲前,盡人事; 五十歲後,聽天命。

人生地位既定,不尤人方是常態。

3、知道未竟責任

關漢卿在戲文寫到:

“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總會深刻意識到時間不等人,丈量自己的生命與未竟的責任,常常催生出迫切之感。

此時此刻,不應該沉淪在歲月留下的溝壑之中,而是扛起該扛的責任,微笑面對生活。

年過半百,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平凡的人,但不能甘心於做一個平庸的人。

若選擇放棄未竟的事業,那麼前半生的努力,也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當五十歲的中年人擔負起未竟的責任時,會發現這種積極的狀態能夠讓人重拾生命的活力。

無論到了多大,知道未竟的責任,不懈怠才是最好的狀態。

Mature black woman relaxing at the pier stock photo

(圖/ Unsplash)

六十而耳順,順什麼?

在人世間走過六旬時光,經歷了風風雨雨,早就具備了洞察世界、容忍逆耳之言的能力。

在這個年紀裡,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人生,便可達到一個灑脫自在的新境界。

1、看透名利

金庸的《俠客行》中有一首詩:

“天地四方為江湖,世人聰明反糊塗,名利場上風浪起,人到頭來卻是輸。”

步入老年,回首一生。 想當年不管是叱吒風雲,還是生活不順,功名利祿到頭來都是過眼雲煙。

一生中很多時候,人都會把名利看得比其他的事情更重要,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很容易迷失自我。

人生數十載,因為名利,錯過的人和風景不計其數。

但是人生只有一次,與其將全部的精力都花費在追求功名上,何不看透名利、去欣賞人生中的各處風景呢?

人到暮年總會明白,名利不是永恆的,待百年歸去之後又會留下什麼呢?

在人生步入老年時,就應當放下對名利的追求。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

看透名利,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2、看透人生

《道德經》說: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

與人無爭,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不如此。

人最大的弱點在於“爭”,看透人生便會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樣,澤被萬物、不爭不搶。

一個人若是能像水一樣在紛繁的世間從容靜默,自會處事坦然,活得瀟瀟灑灑。

滋潤萬物而細無聲,包容萬物而不爭搶。

水如此,人生亦如此。

漫漫長路,是時候該和人生握手言和了。

3、看透生命

白落梅的作品中有這樣一句話:

“生命應該刪繁就簡,任世事搖曳,心始終如蓮,安靜綻放。”

生命其實應該是一個去繁就簡、歸於安穩的過程,拋掉身上那些無謂的包袱才能越活越輕鬆。

而有的人始終看不透,困在了紛紛擾擾的名利場中出不來。

到了垂垂暮年才明白,生命有時就像一地雞毛,讓人不堪其擾,想要拋卻紛紛擾擾的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蕪存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

生命需要化簡,留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明媚與質樸。

酒侃冗雜,千言長論只道浮華塵煙;

生命至簡,一行餘墨難掩世情萬千。

人心如蓮,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化繁為簡的一捨一得之間。

Happy senior woman smiling at home stock photo

(圖/ Unsplash)

孔子曾經感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人一生的歲月如流水般不停息地溜走,理應儘早對自己的人生做出規劃。

三十歲,立正直之身,理想之業,和睦之家;

四十歲,解社會之惑,責任之惑,內心之惑;

五十歲,知命運軌跡,人生地位,未竟責任;

六十歲,能看透名利,看透人生,看透生命。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應做好該做的事。

能夠準確掌握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規劃,那麼此生便能活得通透自在。

 

 

 

About Creator

Encore Editor

Encore Editor

Encore focuses on providing content and connection for a more mature audience, from health and lifestyle to personal growth and learning.
Let us accompany you along the way as you live your best all over again!

Keep in touch

聯絡我們

新聞稿提供
joyce@encoredays.com

業務合作
nicki@encoredays.com

其他需求或意見
ask@encoredays.com

投稿
ask@encoreda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