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腳布有兩個部分:女性若婚姻失敗,就是一個「失敗者」,以及,當離開一段關係時,女性容易覺得,或是被別人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
綑綁你的是什麼?
綺茵面對丈夫長期、多次外遇,且對待她相當不尊重、輕蔑,其實已經忍受很久。
綺茵說:「我覺得我們之間已經沒有愛了。在家中,我永遠是要待在家裡照顧家、照顧小孩的黃臉婆角色,而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處去,我其實已經厭倦這個角色。我自己有經濟能力,也不覺得自己沒他不行。但是我很在意社會對離婚女性的看法,連我自己都覺得,『離婚』代表這個女性可能是失敗的,而且,好像我是『被拋棄的』。這些別人的眼光,讓我無法忍受。』
從綺茵的例子,可以看到「自我的需求」如何被那些一直傳承下來的裹腳布綑綁著,以至於無法做自己最想要的選擇。綺茵很清楚,自己已經不想留在這個婚姻裡,不想被當成「工具人」。希望自己可以不再被輕蔑地對待,可以被尊重、被愛護,但卻因為他人的眼光,而無法做出自己最想要的決定。這時候,或許我們就應該把裹腳布指出來,了解它的面貌,清楚它影響我們的方式。
婚姻不等同於女性價值
就綺茵的狀況來說,「裹腳布」有兩個部分:女性若婚姻失敗,就是一個「失敗者」,以及,當離開一段關係時,女性容易覺得,或是被別人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
但,這是為什麼?男性為何不像女性,容易有這樣的感受,或被別人這麼評價呢?社會上對女性的期待,是「必須經營一段成功的關係」,男性是「必須要有成就」,因此「離婚」,在社會眼光中,對男性而言,只代表他生命中的一個面向;而對女性,可能等於她生命中幾乎全部的面向。婚姻的好壞,可能就影響別人對女性的定義。
但實際上,社會風氣不停在改變。不過,有時候,最困難改變的,並不是社會,或是身邊的人對女性的看法,而是我們內化了這個「裹腳布」,把它用來綑綁我們自己的內心。如果女性自己也認為,「離婚」等於「失敗的自己」,就會更放大他人對自己離婚的看法。但實際上,以現在的社會而言,每個女性的長成,絕對都不是以結婚為前提去學習、培養的。女性一樣有求學階段,培養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就職後,有自己的工作生涯,累積了經濟能力,拓展了朋友圈……婚姻與孩子,其實只占了長長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婚姻等同於女性價值,這不是很弔詭嗎?
離婚不等於被拋棄
另外,關於「離開一段關係」,女性會感覺到自己是「被拋棄」的,似乎自己是比較無力、不好的,使得有許多女性更難離開一段關係。即使那段關係讓自己非常失望,卻會擔心自己不好,難以找到更好的關係,因此「沒魚,蝦也好」地留在原地忍耐。但實際上,「被拋棄」這個概念,也是一個社會加諸在女性身上的裹腳布。例如,若飼養寵物的主人,丟下飼養的寵物不管,我們會說寵物「被拋棄」。父母丟下小孩不管,而小孩還小,還需要父母的照顧,我們也可能會覺得小孩「被拋棄」;可是,如果小孩已經長大,例如已經是三十多歲、有經濟能力的男性或女性,而父親已經六十多歲,父親對孩子說「我要跟你斷絕父子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覺得孩子被父母拋棄嗎?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會這麼覺得,為什麼呢?因為比起父母,長大成人的孩子,可能擁有更多的資源,也能夠照顧自己。特別是,若今天兩人在平等的位置,關係斷裂時,只會讓人覺得「兩人分開」了,而不會覺得「誰拋棄了誰」。
只是,不論是情歌、媒體的戲劇呈現,或是社會價值觀的灌輸下,當男性與女性分開時,時常會認為女性是「被拋棄的」。這代表著女性一直是較為「弱勢」的一方,不能照顧自己,甚至「只能被選擇」。兩邊的優劣就在這樣的裹腳布下,讓女性不自覺地認為自己需要有一段關係,需要依賴男性,才能是一個「被社會肯定的人」。但現在女性多半有自己的經濟能力,甚至可能比男性更好,也有面對生活、解決問題,以及照顧自我與他人的能力。當實質上,並非沒有對方就會活不下去,又何來「被拋棄」之說?兩人分開,也只不過是彼此愛的消逝,或是目標不同,無法相處的結果而已。所以,當女性需要離開一段關係,記得,那跟你的價值無關,也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被拋棄,只是因為:或許你們彼此已經漸行漸遠,不再適合,而這是你為了自己的幸福、快樂,所做出的決定。
列出綑綁你的裹腳布:那些「應該」與「一定要」
那麼,要怎麼知道,現在綑綁著我自己裹腳布是什麼呢?首先,我會建議你,先重新評估你現在的生活,思考有多少決定與選擇,是因為「你自己真的想要」,還是「為了別人的想法、感受」等做的決定。面對是因為「別人」而做的決定時,練習列出自己「害怕」的理由,然後問問自己:「為什麼我這麼害怕這個?這對我的影響真的有那麼大嗎?」
以綺茵的狀況為例:
◆ 目前的生活,我是不滿意的,狀況是:
先生長期外遇,對我不理不睬,且對我態度輕蔑。我在家就像工具人,但又被綁在家裡。
◆ 我真正想要的改變是:
我想要讓自己快樂,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要忍耐別人對我不尊重的態度。
◆ 我目前做的決定是:
留在婚姻裡面忍耐。
◆ 我現在做的這個決定,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如果是為了別人,我的害怕是什麼?
是為了別人,因為我害怕的是:我怕別人覺得我婚姻失敗、是個失敗者。我覺得自己很像是比較差的、是被拋棄的。
◆ 這個「擔心」對我實質上的影響是什麼?請詳細列出。
回娘家的時候,可能必須面對鄰居的指指點點、親戚的詢問,或父母的不諒解。別人可能會覺得我有問題或很可憐。
◆ 如果我做了我真正想要的決定,實際上會有的影響(結果)是:
可能需要面對一些不熟的人的詢問或懷疑,但其實父母知道我的狀況,對於我要離婚的事情,也是支持的。朋友其實也都站在我這邊。不熟的人跟我的交集很少,其實也不一定很需要在意。
◆ 我是否可以因應或承受?
如果我自己能夠相信:離開一段婚姻,無損於我自己的價值,或許我會更能因應這些別人的看法。
若你已夾在一個進退兩難的情況,上述的問題,或許可以幫助你釐清: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綑綁你的裹腳布(從社會因承的價值觀)是什麼?
但若你並沒有一個明顯清楚的「問題」或「困境」,只是長期覺得自己在他人的期待、需求下疲累不堪,或是不停重複同樣的困境,例如同樣的人際關係模式等,我建議你可以用以下的練習,找出「綑綁你的價值觀、信念」:
★ 我應該……
★ 我一定要……
★ 我不能……
以這些句子開頭,找一個可以沉靜下來、一個人的空間。做幾個深呼吸之後,讓自己開始書寫。請盡量自由書寫,挖掘出你的「內在信條」。這些「應該、一定要」,多半都是後天的訓練,是一種無形的裹腳布,影響著你的每個決定與作為。努力挖掘,你會越來越了解你自己究竟被哪些東西「困住」。
精選內文經 寶瓶文化 出版授權
摘自作者:周慕姿:《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