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女力崛起,在各領域位居要職的優秀女性越來越多。然而,婚育的女性仍需要發展他們的職涯,但是通常因為成為母親之後需要放棄很多職涯發展的選擇。
我在結婚後的第三天懷孕,而當時我是一個知名國際品牌的市場行銷部的主管,在生完小孩之後親餵母乳,當過媽媽的都知道這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雖然餵母乳這件事本身是一件很偉大很令人尊敬的行為,我也支持所有的媽媽以及準媽媽們可以考慮餵母乳,但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生完小孩回到公司去上班或是懷孕工作,其實工作還是持續的要完成,每天抱著大肚子上班也還是一樣的壓力、一樣的工作量,一樣的會議要開。
人力銀行業者指出,婚後懷孕後離開職場的女性,不乏高學歷、專業人才,但是為了小孩放棄工作,將造成國家人力資源的損失,建議政府應該正視這個議題,打造婚育女性的友善職場環境才是治本之道。
台灣的生育率越來越低,在這樣的狀況底下,幾乎可以算是國安等級的危機。除了薪資停滯不前,職場對於婚育女性的不友善,也是女性不想生小孩的原因之一。
先不論成為職業婦女的悲歌,更可怕的是有許多姊妹們不敢生孩子。在很多電影、連續劇,甚至是在原生家庭中的媽媽可能會講說:「要不是因為生下妳,我可能就不會辭掉工作了…」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弔詭的地方就在於,很多媽媽覺得做好媽媽是一種犧牲。我在網路上看了很多關於職場媽媽的文章分享,結論是:
「比起當一個完美媽媽,當一個B+媽媽就足夠了。」
這是奈奈在網路上看了很多關於職場媽媽的文章分享後,得出的結論。這一句話是來自於親子天下雜誌的分享,雜誌中提到:「媽媽也是人,不必當超人。」完美媽媽在子女心中一定是最好的媽媽嗎?其實不完美的 B+ 媽媽懂得先讓自己快樂,才是幸福家庭的重要基礎。但是職業婦女常常會困在這個完美形象裡面,會希望自己有努力過,往A+媽媽的目標邁進。
你有A+媽媽的傾向嗎?
先來做做「你是A+媽媽嗎?」的小測驗:
1. 吃芒果只啃芒果核,果肉都留給孩子吃
2. 幾乎沒有自己獨處的時間。
3. 想不起自己有甚麼成就,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孩子的表現。
4. 沒有可以談心、探討育兒甘苦的對象。
5. 堅持給孩子最好的:全母乳哺育、親手做晚餐或便當、陪做功課。若無法達成就會充滿罪惡感。
6. 相信教養書寫的是事實,對照自己的窘境,常常感到沮喪。
7. 只要孩子開心,自己就會開心,很久沒有問自己過得好不好。
8. 覺得沒有人可以分擔工作,先生照顧小孩總是有問題,媽媽觀念落後,保母笨手笨腳。
如果以上問題,有一半以上是肯定的,那你也許就是自我要求太高的A+媽媽,真的需要放鬆一下,對自己好一點。
解決A+媽媽罪惡感的祕方
給職業婦女:
1. 寫下自己上班的動機
不管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自己的成就感,如果確認目標都達成了,就不必覺得有罪惡感。把這張紙收好,並且時時複習。
2. 遠離讓你覺得有罪惡感的人
不論是公公婆婆、鄰居,或是無法認同你當職業婦女的人,這些人請你跟他保持距離。
3. 偶爾休假當全職媽媽
排出一整天,或是提前幾個小時去接小孩,享受純粹當媽媽的快樂。
給全職媽媽:
1. 每個星期排出一天專屬於自己的時間。
一個人去逛菜市場,就算只有一個小孩,也要和公婆和先生討論這是媽媽應得的休假和充電。
2. 要有朋友,保持和外界世界的連結。
不管是親戚,前同事或是找到跟自己類似處境的朋友,當作是自己的支柱。
3. 寫下全職媽媽的收穫。
比如說,見證孩子成長每個一個重要的時刻、跟小孩之間有無可取代的親密感、穩定的家庭生活等。把紙條收好,低潮的時候拿出來複習,就會發現自己是一個很棒的媽媽。
以上的測驗告訴我們當媽媽的狀態是怎麼樣,以及有哪些可以解決罪惡感的方法。
「當B+媽媽就夠了。」
我們應該要學著擺脫當一個完美媽碼的迷思。在台灣,25歲到44歲的婦女,有3/4都要同時兼顧家庭還有工作的平衡,所以現在的媽媽幾乎都身兼二職:一來要負擔家計,追尋自己的工作成就;二來也要擔任傳統的母職責任。
有時候擔任母職的壓力也並不完全出自於家庭或是公公婆婆,而是這個社會給予我們的既有觀念。另一方面,這也是身為母親的天性,就是比爸爸更快知道如何養育照顧小孩。不只現在的職業婦女面對龐大的壓力,家庭主婦也有從A到A+的升級壓力,因為上個年代的媽媽多半是靠著本能在帶小孩,但現在的媽媽因為生得少期望也隨之變高,拼命地吸收育兒以及教養的資訊。
在高壓高教育的氣氛,大家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希望自己是超級A+媽媽,卻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但其實,這樣感受的媽媽並不孤單。奈奈也在一開始跟大家分享一些成為媽媽的故事,不管生完孩子你的選擇是成為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媽媽,都非常容易得產後憂鬱。
美
國華盛頓大學社會系研究顯示,從1600名職業婦女和家庭主婦對照自己年輕時母親的角色,和40歲的憂鬱程度,研究發現:拼命想在職場和家庭都完美演出的媽媽,比起拒絕完美媽媽形象的女性更容易換得憂鬱症。
「完美的媽媽在子女眼中並不一定是最好的媽媽。」
幼教專家李昆珊博士在著作《讓孩子安心做自己》中提到,博士的女兒跟媽媽第一次坐雲霄飛車時,女兒第一次看到媽媽非常的恐懼,這樣的發現反而讓她學到重要的一課:
「完美如媽媽也會犯錯,犯錯是可以被接受的。」
這件事我也有親身經歷過,我會常常告訴自己的小孩,以前小時候犯過什麼樣的錯。他們聽到媽媽曾經犯過的錯,比起小時候多優秀,反應是更激烈的,而且小孩會一直記著。
不妨去揭露自己犯錯的時候,也可以告訴孩子們,你曾經小時候跟他們犯過一樣的錯,得到什麼樣的懲罰或是得到什麼樣的後果。我覺得這個時候,反而會成為孩子眼中「不完美中的完美媽媽」。
A+ 媽媽的 3 大傾向跟症狀
1. 孩子和工作擺在第一,沒有自己。
很多好媽媽往往沒有發現自己,常常燃燒自己。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和先生,最後才留給自己。
美國今日電視台以及親職雜誌網站合作了一項「職業婦女真心話大調查」,一共有2萬6000個媽媽參加。媽媽都悄悄的透露他們的黑暗真心話:「其實上班比帶小孩輕鬆很多!」
調查中有1/3的媽媽承認:「工作雖然辛苦,卻是逃避全天候照顧小孩最正當的理由。」很多的媽媽都說沒有一個人的時間,但一個人的時間5分鐘也好。認真想一想,一天之中有哪個時間可以坐下來一個人靜靜也好。
對策 1:
一定要有個人的時間和空間。身為媽媽,我們常常要照顧別人,必須不斷付出,因次一定要有自己獨處充電的時間。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充飽電後,才有更多的能量去投入職場以及家庭。
2. 自信不足,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曾經私下針對媽媽們做調查,發現台灣媽媽普遍有「阿信」性格,非常刻苦耐勞,逆來順受,任何的問題任何的苦難,都咬牙吃下,特別是遇到家庭議題,就會質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但是這對於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
對策 2:
第一時間並不是責怪自己,而是時時的鼓勵自己:「我很棒。」因為這樣才會塑造自己的信心,進而很有自信的面對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產生安全感,他們就會知道媽媽是很有自信的,久而久之自然的被感染,表現出自身的自信。
避免自動化連結,不要看到問題就自動的連結自身原因,要冷靜分析造成問題的根本,肯定自己比告訴自己要有耐心更來得重要。
3. 想要掌控,沒有彈性。
追求完美的媽媽,對於自己無法掌控的問題會非常焦慮,在專家眼中這樣的媽媽是缺乏彈性。心裡設定的標準,就很難放下,把自己逼得很累,又常常對他人不滿。沒有彈性的A+媽媽,先生也會很辛苦:「我的老婆常常抱怨:『每次先生帶孩子吃晚餐,就只會吃一些垃圾食物!』那是因為我比較少帶孩子,偶爾開心一下有什麼關係……」
對策 3:
偶爾凸槌,真的沒有關係。許多的好媽媽做的多、睡得少,為家人設想過多,但往往忽略帶領孩子們認識真實媽媽的機會。專家指出,許多大人都會說:「等孩子長大之後就會瞭解爸爸媽媽的犧牲啦!」
但是這種為他人設想的能力,並不是年紀越大就會越成熟,是必須經過無數成長經歷的滋養才會慢慢體會,加上不斷的練習才會成為處世待人的態度。
有一項最新的研究可能會讓媽媽感到安慰,9成的爸爸媽媽承認,曾經失控對孩子大吼。孩子在父母情緒失控的過程反而可以學會情緒管理。
奈奈看了很多的書籍以及報導,也學著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或是夫妻吵架,更重要的是不要用言語汙衊孩子,或是貶低孩子,對小孩作人身攻擊。妳可以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情緒高漲,情緒低落,或甚至是不開心生氣的時候,但是要讓他們了解,這些情緒都是一時的,不管是任何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情緒,所以這種狀態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示弱。
文章的最後就來到了結論:成為B+媽媽就好,我們不一定要成為那個最完美的父母,與沒有一個父母是完美的,但是不完美的父母、不完美的媽媽也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所以其實只需要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1. 對自己坦承。
對現在許多人來說是困難的,這是很多人的狀況:每天趕上班、趕會議、趕報告,回家趕著接小孩,幫小孩洗澡,輔導小孩作業,哄小孩睡覺,又想要有自己的時間,只能睡前喝一杯。很難真正有時間看看自己,更不用說對自己坦承,不以孩子作為滿足自己的工具,比如說:父母因為想要得一片清靜就叫孩子睡午覺,但是無法釐清是自己的需求還是孩子真正的想法,就很容易造成孩子不領情,反而困惑或生氣,這就是人生家庭的情緒勒索。
所以解決方法是真正的對自己坦承:是為了想要有自己的時間硬逼著孩子早一點睡覺。當你對自己有這樣的坦誠時,孩子不想早點睡覺的時候就不會這麼生孩子的氣,跟小孩之間就不會有互相討厭的機會。
2. 恰當的表達憤怒。
夠好的父母能夠及時觀察並且用恰當的方式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說在煩躁、憤怒的時候可以找人接手,或是暫時離開現場,冷靜一下。當孩子對父母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也能夠理解這種情緒的必然,體認這是情緒控管教育的最佳時機,趁機引導。
3. 充分的表達愛意。
這也是親子關係中最好的媒介,只要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無論管得緊一點、還是鬆一點,都會有不錯的結果,對於小孩長大後的人際關係也都有重要的影響。
除了以上3點,專家也另外提出3點原則:
1. 獨立自主,不以孩子的表現來界定自己的價值。
2. 重視溝通,不讓孩子因為與父母不同而背負違逆父母的罪惡感。
3. 承認人的不完美,寬恕自己與孩子所犯下的錯誤。
如果父母都能夠把低標放在成為夠好的父母這件事作為原則掌握好,適時地釋放自己的壓力,才越有可能達到高標!因此所有的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愛就是一個難題。我也一直都在不斷的學習,隨著孩子長大,對於愛的這個議題或是跟父母親之間的互動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跟觀察,那就朝著成為夠好的父母這條路上,一起努力吧!